罗连发 叶青青 王昇唯(武汉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5期
近年来,企业中设立党组织的比重不断增长。因而,党组织对企业治理的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现有文献研究发现了党组织对企业治理的多重效应,主要包括:在国有企业中,党委会和董事会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会影响企业的治理水平;党组织在企业的嵌入,会提升企业内员工非工资福利、保护员工劳动权益、缩小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党组织还可以通过对政策、精神、理念的有效传达影响企业的管理决策;等等。提升管理效率是企业现代治理的重要内容,现有文献虽然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党组织的治理效应,但并没有探讨建立企业党组织对于管理效率的总体效应。我们使用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对党组织是否会影响企业的总体管理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首次在中国基于斯坦福大学布鲁姆(Bloom)提出的世界管理调查(World Management Survey)指标体系下,对企业管理效率进行了量化测度。
实证研究发现,建立企业党组织对于企业的总体管理效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我们使用了多种方法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包括:使用员工评价的企业管理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使用倾向匹配得分方法来匹配尽可能在各种特征上相似的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来考察建立企业党组织对于管理效率的净效应。这些稳健性检验都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即建立企业党组织对于企业管理效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我们初步发现了建立企业党组织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的三条路径:第一,提升员工的稳定性;第二,提高工资集体谈判的概率;第三,改善员工的社保权益。基于企业特征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党组织对企业管理效率的影响在没有董事会和非出口企业中更大,也就是说传统上认为在治理制度不够完善和治理水平较低的企业中,党组织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应。
上述研究成果具有三个方面的政策启示:第一,通过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我国企业未来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这既需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标准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对于建立企业党组织制度优势的认识进而有效提升党组织的覆盖率,这对于企业应对管理短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重视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及促进共享发展方面的作用。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将不断提升,劳动者会更加关注自身劳动权益。这一变化将导致更多的劳资矛盾和纠纷,如果不能有效化解这些矛盾,将对企业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企业党组织可充分发挥其在保障员工权益、协调劳资纠纷中的积极作用,减少管理过程中的摩擦,以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目标。第三,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较为薄弱的企业中要着力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企业党组织建设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可以并行不悖,不过对于部分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或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引进现代管理制度可能成本较高,或者需要较长的过程。这类企业可以有效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通过建立党组织来减弱现代管理制度缺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