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野(中央财经大学)、常懿心(兰州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4期
近年来,两个现象正引起社会关注:一是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近几年的比例已稳居20%以上;二是《2009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9)》等报告均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提供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刚达到及格线水平(两份报告分别为66.4分和63.6分)。上述不太协调的事实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在财政体制改革、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支出效率提高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于如何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现有研究从溯源的角度找到了一些证据,发现地理区位、人口密度、高房价、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财政自主度、财政压力等都是影响财政支出效率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些多为客观因素,缺乏主观因素的分析和探讨。我们以近年来逐渐增多的政府驻地迁移事件为契机,研究地方政府的主观行为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
政府驻地迁移,顾名思义就是地方政府总部的搬迁。由于政府驻地迁移往往伴随的是一系列权利和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再配置,无论是对政府自身,还是对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中央从“维稳”的角度,对于地方政府驻地迁移往往秉持谨慎态度,通过颁布各种规章制度严控地方政府驻地迁移行为。但与此相悖的是,地方政府“边审边迁”“未准先迁”的现象屡见不鲜。
中央与地方政府各持己见的状况,究竟孰是孰非值得验证,特别是违规迁移的地方政府,是否会拿出更为亮眼的政绩将功补过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驻地迁移显著提高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而且政府驻地迁移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和政府审计力度较大的地区。换言之,虽然政府驻地迁移能够有效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但这种有效性并非适用于所有城市。东中部地区更能实现政府驻地迁移的经济后果,其驻地迁移行为相对可取,敢于接受政府审计的地方政府也应当受到同样的支持。而对于西部城市、受政府审计约束较小的城市应持审慎态度。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政府间竞争的加剧,地方政府通过政府驻地迁移提升财政支出效率的作用越大,而随着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种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
研究的政策启示是:首先,由于地方政府的驻地迁移行为总体上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中央对于地方政府驻地迁移的准入条件可适度地放宽或修正。同时,由于不是所有的驻地迁移都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率,各市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理性地判断。其次,政府驻地迁移带来财政支出效率的提升主要发生在东中部地区和政府审计力度较大的地区,由此可见,我国还应继续加大扶持西部地区建设,加强权利约束较弱地区审计环境的改善,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财政支出效率的提升。再次,过度的财政补贴可能是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低下的原因,适当的政府间竞争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率的提升。因此,中央对地方政府进行财政补贴时应将财政支出效率纳入考虑范围。第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自然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中央应继续完善官员晋升激励的模式,合理引导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