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融资约束视角下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红利”
发布时间:2021-07-22 08:16:42

 

尹智超  彭红枫  肖祖沔  王营(山东财经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4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建设一直是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必须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全覆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九条规定:“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从非公有制企业自身角度来说,作为高度依赖市场交换的经济主体,开展党建工作除了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之外,似乎难以产生可以观测到的经济效用,这可能是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建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市场的激烈竞争与生存压力使企业无暇他顾,特别是一些存在经营困难的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遭遇银行抽贷、断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融资难题、获取更多外部资源,企业主过度寄希望于谋求个人政治身份来缓解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企业自身基层党建工作则亟待加强。我们不禁思考,企业的党组织建设除了政治引领作用外,能否为企业带来可以观测到的“党建红利”?如何找到一个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积极性的契合点,将党建工作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增强企业党建工作的积极性?

我们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官方网站、互联网新闻等公开资料检索“党委”“党支部”“党建”“党组织”等关键词,辅之电话咨询,整理了这些企业是否有党组织及党组织成立时间数据。从制约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的角度,探讨党组织建设能否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找到二者的逻辑关联。研究得出三个结论:一是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表现为企业的贷款规模扩大与贷款可得性提高。二是党建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机制为,开展党建工作能够为非公有制企业带来增信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其中,增信效应表现为开展党建工作能够规范经营行为,向外界传达企业经营稳定、注重责任担当的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外部信任度;资源配置效应表现为企业党组织发挥服务职能,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政策红利。三是对无政企关联和有政企关联的企业分别进行回归发现,无政企关联的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更能够缓解融资约束。基于非上市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还表明,有党组织的企业不但可以从小型金融机构获得更多贷款,还可以从股份制商业银行获得更多贷款。

以上从融资约束视角观察到的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党建红利”进一步说明,党中央构建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正在起到应有的作用,基层党建将党的执政理念直接落实到企业当中,成为企业与党中央沟通对话的桥梁。当前,随着企业基层党组织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变,“党建红利”正在突显。非公有制企业主应当认识到党建工作能够为企业带来切实的“党建红利”,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全面理解和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先进理论,把握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