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宗族网络与土地流转资源配置效应
发布时间:2021-05-28 10:16:34

 

洪名勇  杨雪娇  徐琰超(云南大学)

《宗族网络与土地流转资源配置效应——锦上添花还是雪上加霜?》,《经济评论》2021年第3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农地制度边际调整,实现制度与环境耦合,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是顺应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首次明确土地经营权转让的具体措施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持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地产权交易。尤其是2016年《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我国农地制度的三权分置做出了全面阐述和系统安排,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从2007年的6372万亩增长到2019年的5.55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也从5.2%上升至33%以上,土地流转交易日益活跃,加速了农村土地要素的流动。

土地如此高速流动是否意味着高效流动?并不尽然。虽然各国经验均表明,土地通过在市场上的自由流转,能够重新配置到生产能力更高的经营主体,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是,我国目前依然存在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某些非正式制度可能嵌入正式制度中,影响正式制度的实施效果。现有研究表明,作为我国传统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宗族网络在村庄治理和公共物品配置、农村劳动力流动和移民就业、农村收入分配和消费平滑、农村人口生育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宗族网络对农地制度改革是否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少有研究涉及此领域,仅有少数文献研究了宗族网络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以及宗族网络与村庄地权实施的关系,但并未关注宗族网络在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时是否也改变了土地资源在农户间的配置效率。对此,我们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宗族网络对土地流转的资源配置效应的影响及其背后的逻辑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我国的土地流转会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但是具备一定规模或达到一定强度的宗族网络,会降低人们对于网络外部成员的信任,同时宗族网络中协同一致生产的社会规范也会约束人们的土地流转行为,使得土地流转的交易范围局限在同一宗族组织内部,促使土地较多地流转给本村普通村民,而非农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显著弱化土地流转对土地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这种消极影响在市场化进程中会被消解、弱化,但这种作用在土地配置效率较低的村庄和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仍然存在,这样的土地流转无异于让这类村庄和地区的土地配置状况雪上加霜。

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在关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同时,也应注重非市场因素对于要素配置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非正式制度可能影响农户的个体经济行为进而削弱正式制度的资源配置效应,更应该引起重视。政府在鼓励土地流转时,也应注重对土地流转方向的引导,鼓励土地流转到生产能力更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对于土地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弱化宗族网络对土地流转交易行为的非市场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