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中国小企业的增长陷阱:典型事实及成因探究
发布时间:2021-05-28 09:52:45

 

张天华  黄祺林  董志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3

 

    在经济增长逐渐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从政策层面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更多就业,稳定经济形势。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受重视。那么,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否存在问题?不同规模企业的增长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正常表现还是存在扭曲?对企业规模维度的增长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不仅对施行鼓励中小企业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分析经济运行是否正常的重要视角。

    虽然对于企业规模维度增长特征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关于中国的实证研究仍然较为鲜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传统政策取向都鼓励和重视大型企业的发展,小企业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过去奉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目前实施的产业政策,大企业都是政府快速拉动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因此,大量研究都较为关注大型企业的增长与发展。二是实证分析需要获得所有企业的信息,全谱系的微观企业数据一向较难获得。虽然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公布为微观企业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但该数据库的统计口径为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并未统计产值在500万元及以下的非国有企业的情况。

    因此,我们通过匹配2004年和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获得全谱系企业增长信息,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增长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从表面上看,中国小企业增长速度比大企业高3.5%,相较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系下不同规模企业增速无显著差异,中国小企业似乎增长更快;实际上,由于小企业的进入率远高于退出率,企业进入退出与其年龄高度相关,未控制年龄会为小企业带来虚假的增长溢出。控制企业年龄以后,小企业的增长陷阱现象非常严重,实际增长速度比大企业低43.2%,增速差异远高于美国的16.9%,中国企业成长不符合Gibrat定律。分解结果表明,小企业增长陷阱的出现主要源于纯粹对大企业规模的偏好,可以解释不同规模企业增速差异的14.2%左右;其次源于对小企业的歧视,可以解释增速差异的11.5%左右。行业进入壁垒、所有制歧视和地区经济差异并不是小企业增长陷阱形成的主要原因。

    基于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在关注小微企业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年轻企业,在制定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时要着重考虑企业年龄,给予年轻企业定向的资源倾斜以促进就业创造。(2)应将政策着力点放在破除小企业面临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上,不断优化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3)建立企业信息管理体系以降低市场对小企业自发的歧视,促进小企业的就业创造。(4)鼓励、支持和引导小企业发展,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不同规模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与规则平等,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