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慧慧 李慧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3期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主动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通过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提升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显著促进了企业成长。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企业在依托国内大循环基础上参与国际循环也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促进国内大循环,必须持续促进消费市场的扩大与消费升级,确保企业享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依赖于国际市场和跨国企业的外向型企业成长路径受阻,也迫使企业依托更加通畅的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对产业链的控制力,保障供应链和产业链。而围绕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都市圈与城市群建设,将会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因此,区域一体化进程能否促进企业成长、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成为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体现了顶层设计与地方行动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为检验如何通过区域一体化促进企业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准实验。我们采用精确地理断点回归和双重差分法等因果推断方法,得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企业成长带来正面影响的结论,并验证了区域一体化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方面机制的结合推动企业成长,从微观视角对区域一体化政策评估进行了有益补充。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从区域布局合作迈入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也演绎出以强大国内市场支撑国内大循环并带动国际循环的一条现实路径。
研究结论对政策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国内统一大市场是新时期推动企业成长的新的比较优势和战略资源。伴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最大程度地利用市场机制提升竞争优势:一是产业层面上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二是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充分激发出市场蕴藏的活力;三是在资本层面破除业务合作的区域和行业壁垒,实现企业之间在产业链环节上的分工协作。
“有效市场”还需匹配“有为政府”,二者并重、缺一不可。区域一体化的真正使命和任务是突破行政区划藩篱,形成区域统一大市场,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开放,逐步形成国内统一市场,从而支撑企业成长和国内大循环。因此,宏观上,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突破作用和国内大市场的需求引领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打破地域进入壁垒,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实现相互协调和联动来为企业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持。微观上,地方政府要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优良营商环境,重点加强对金融资源的汇聚和整合,通过金融支持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手段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