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经常账户研究的百年回顾:均衡、暂时失衡与持续失衡
发布时间:2021-04-01 09:55:00

 

刘晓辉  任建武  张璟(西南财经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2

 

20世纪80年代后,经常账户的持续失衡(持续顺差或持续逆差)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国家表现出了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而德国、日本、中国及石油出口国则出现了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20世纪90年代后,经常账户的失衡持续膨胀,到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达到了顶峰。全球加总的逆差规模占全球GDP达到2.5%,而顺差总规模接近全球GDP3%。尽管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失衡规模收窄,但持续的经常账户失衡依然存在。英国和美国仍然是最主要的逆差来源国,而中国、德国、日本以及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韩国在内的亚洲经济体则表现出了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

由于经常账户代表了开放经济体的外部均衡状况,反映了宏观经济和金融压力,尤其是持续的经常账户失衡可能是一国经济结构性失衡、宏观经济扭曲和金融脆弱性的反映,可能引起严重的负面经济后果。因此,即便在双向金融资金流动远远超过经常账户规模的现实背景下,经常账户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关注的宏观经济变量。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最近四十年来出现的持续失衡现象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中关于经常账户决定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通过理论的回顾和梳理,我们认为20世纪2090年代中期之前的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M-F模型、经常账户跨期均衡分析法和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方法等侧重考察暂时性的经常账户失衡。但是,暂时性的经常账户顺差或逆差正是开放经济进行跨期贸易的结果,也是开放经济提高经济福利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暂时性的经常账户失衡无需引起特别关注。

但是最近四十年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持续的经常账户失衡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难以解释这种持续失衡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在已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发展基础上,寻找新的解释因素探究经常账户持续失衡的原因,从而为治理这种顽疾提供政策处方。理论上来说,尝试解释持续性经常账户失衡的理论假说主要包括储蓄过剩和安全资产短缺假说、储蓄-投资视角的财政与人口因素论以及重商主义观点等。但从经验研究结论来看,经验证据并不普遍支持这些新提出的理论或理论假说。更加戏剧性的是,近年来日益引起重视的金融发展、金融深化及人口结构因素与经常账户失衡并没有表现出统计上稳健的相关性。

通过对过去一个世纪历史文献的系统梳理,我们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一是由于经验研究表明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之间存在稳健的正相关关系,但这些研究又都忽略了反向因果关系可能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使我们难以有效识别财政赤字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因此,寻找工具变量以识别财政赤字对经常账户的因果性影响应构成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二是虽然经验证据并不支持人口结构影响经常账户失衡的理论假说,但考虑到近四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预期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及各种影响生育的政策和措施日益普遍的事实,后续研究应该着重考察预期寿命及各种控制和影响生育的政策对经常账户持续失衡的影响。三是近年来的理论解释主要集中在储蓄层面,忽略了对企业部门储蓄和投资行为的分析,这应构成后续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