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迪(南京财经大学)、刘景卿(复旦大学)
《地区质量声誉、质量阶梯位置与企业市场存活——声誉提升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微观视角》,《经济评论》2021年第2期
2021年,恰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时。特殊时刻的两会,习近平总书记接连强调“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产品质量保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节,它不仅要求企业在研发、品控等环节上加大投入,还要求在产品质量阶梯上实现微观企业的结构性优化。
首先,低质量企业要有高效的退出渠道。更重要的是,中高质量企业要有较高的生存概率,存活较长的时间,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进而实现在产品质量维度上的优胜劣汰。然而,企业市场存活问题在中国较为突出,据《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生存时间大约为3.6年,这与欧美企业40多年的平均寿命相距甚远。过大的企业市场存活压力往往令企业难以顾及长期发展,打造品牌、增加研发投入等措施也就成为空谈。当存活压力不对称地分布于质量阶梯不同位置的企业,特别是当产品质量较高企业面临较大生存压力时,微观企业市场存活问题更会给以产品质量保证为重要内涵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较多不确定性。
针对企业市场存活问题,企业固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外部环境优化实现自身生产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其生存概率。但是,企业的生存不仅受其生产能力的影响,还取决于其所面临的需求状况,特别是购买者对企业产品的质量认知。在质量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购买者一方面根据“质量声誉”判断产品质量,比如“意大利皮鞋”“德国汽车”,另一方面也会从以往的购买经验中获取产品质量信息。在这样的条件下,当一个企业所处地区的“质量声誉”水平较低时,所有企业在进入市场初期都会面临较低的市场报价。质量水平非常低的企业依然会在初期获得正的利润,能够短暂存活;质量很高的企业虽然在初期亏损严重,但当其真实质量为更多购买者了解时,其获得的利润能够覆盖前期亏损,因此这部分企业可以在市场上长期存活。然而处于质量阶梯“中端”的企业,一方面其产品质量不“足够低”,无法在进入市场初期对市场报价“搭便车”;另一方面其产品质量又不“足够高”,无法在后期的销售中获得足以弥补其初期亏损的利润,因此这部分企业难以在较低“质量声誉”的市场中存活。市场上存在的企业集中于质量阶梯两端,这种质量分布结构一方面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发
展——产业发展不仅依赖高精尖企业的点状突破,更依赖“中端企业”的质量攀升,另一方面与消费者的质量需求相违背。
“中国制造”虽然在过去几十年闻名于世界,但高质量口碑尚未形成,从质量声誉角度促进高质量发展仍大有可为。通过培育良好的“质量声誉”,可有效推进中坚“中端”企业市场存活能力的提升,改善质量阶梯结构。而声誉外部性的存在也为政策干预提供了空间。有关部门可通过制定质量标准,改善营商环境,疏导企业质量信息释放渠道等方式帮助企业顺利跨越生产的“低端锁定”,实现转型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