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财政垂直失衡、公共支出偏向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01 09:50:31

 

韦东明  顾乃华  魏嘉辉(暨南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2

 

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完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已经成为中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财政体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因而财政体制改革能否深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然而,中国分税制改革造成了地方“财权上收、权责下放”的财政格局,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自主权和支出责任的不匹配,加剧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从而造成财政垂直失衡问题。而财政垂直失衡问题的恶化势必影响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区域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可能更偏向于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经济建设领域,而公共支出结构可能由于“重经济”而扭曲。在中国式分权体制下,财政垂直失衡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异化问题越发严重,使其财政支出偏向于生产建设性目标,而降低民生性公共支出,最终降低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理论上,财政垂直失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第一,财政垂直失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直接效应:一方面,财政垂直失衡可能导致地方政府为获取更为有限的资源要素而展开地方保护和政府间竞争,从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财政垂直失衡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的调节效应,促进资本要素在全国范围合理流动,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第二,财政垂直失衡还可以通过影响公共支出偏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间接影响:一方面,财政收支缺口随着财政垂直失衡的加剧而扩大,地方政府将优先考虑区域内企业投资生产项目,呈现出明显的“重经济”特征;另一方面,财政垂直失衡的加剧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对中央转移支付的过度依赖,导致公共支出份额降低,最终恶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以20072017年中国地级市数据为样本,研究财政垂直失衡、公共支出偏向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财政垂直失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直接效应,而且财政垂直失衡通过公共支出偏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间接效应。财政垂直失衡通过降低技术效率渠道,进而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技术进步渠道影响不显著。对公共支出分解后发现,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科教文卫、环境保护等支出偏向在财政垂直失衡负向作用中存在中介效应,其中,环境保护支出偏向的中介作用最为强烈,表现出显著的“创新补偿效应”。此外,财政垂直失衡对公共支出偏向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因区域和发展水平的分化存在显著异质性。进一步地,财政垂直失衡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负向“质量效应”和正向“数量效应”。

研究结论的启示在于:第一,充分考虑到财政垂直失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合理控制并不断降低较高的财政垂直失衡水平,促进中央政府合理规划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中的财权和事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调控能力,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第二,进一步完善中国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转移支付分摊制度,充分发挥转移支付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刺激作用。第三,充分认识民生性公共支出在财政垂直失衡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降低财政垂直失衡的同时,合理加大民生性支出,促进财政政策与民生福利相挂钩,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和生活水平,从而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