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独生子女的信任歧视及其来源:来自经济学实验的证据
发布时间:2021-02-06 17:34:01

 

何浩然  张杰  裴朋圆(北京师范大学)、翁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1

 

   中国自1982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极大规模的独生子女。这一群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新闻媒体报道显示出国内外对中国独生子女群体长期且持续的担忧。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早在1982年就首次对中国独生子女进行了评价,称之为中国的小皇帝并预言其将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随着独生子女年龄的增长以及近年来生育二胎政策的放开,独生子女啃老”“任性独生子女用自杀威逼父母放弃二胎等负面新闻频频曝光。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学者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关注亦由来已久,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层出不穷。以往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各有千秋。然而,中国社会却已普遍形成了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刻板印象,进而导致独生子女在就业市场遭到歧视。上述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刻板印象以及歧视行为,本质上归因于对独生子女群体可能具有较低的信任。

对独生子女歧视的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该身份的情绪所形成的特定个人偏好而产生的偏好性歧视,偏好性歧视是为了迎合个人的歧视而愿意放弃一定货币(利益、财富或收入)的意愿(贝克尔,1993),这种歧视是源自个人偏好并且反映了对特定群体的讨厌、憎恨、气愤或类似的情绪;二是对该身份人群行为的估计或刻板感知而形成的统计性歧视,统计性歧视也被称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来自对特定群体的行为的简单感知,该感知通过对该群体行为的信念而非决策者自己的偏好来影响决策者的行为(菲尔普斯,1972)。这种刻板印象在统计上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统计性歧视是基于对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而忽略个体差异的特征所产生的对这类群体的歧视行为。我们通过开展信任博弈实验,并采用身份凸显技术,尝试识别在对独生子女的信任上是否存在歧视,进而探究该歧视是来源于偏好性歧视还是统计性歧视,并且探究它的合理性。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基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身份,人们表现出了不同的信任程度。非独生子女对于独生子女表现出了明确且稳定的信任歧视,而独生子女只有在被凸显身份激发了其潜意识中对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后才会表现出对独生子女的歧视行为。第二,独生子女和非独子女之间的信任行为没有显著差别。第三,信任歧视来自统计性歧视,而未发现其来自偏好性歧视的证据。第四,当进一步纠正错误的刻板印象后,人们会显著提高对独生子女的信任行为,但是仍不能完全消除对独生子女的信任歧视。

目前的研究表明,对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而产生的不信任被夸大了,尽管独生子女与其他群体相比产生了较低的可信度,但是对他们的歧视程度应该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