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澎 徐志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1期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以来,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及生老病死等原因使得农户家庭仍然面临着诸多风险事件。在保险市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他们难以有效地应对各类风险的冲击。因此,即使已经脱贫,有些农户还是可能返贫,一些原本不算穷困的家庭也有落入贫困陷阱的可能。“贫困脆弱性”的概念(简称“脆弱性”)恰好可以对此予以体现。它从动态的视角出发,反映了农户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降低农户的脆弱性遂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数字普惠金融可能会降低农户的脆弱性。它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它为农村地区原本无法享有金融服务的“长尾”人群提供了获取各类普惠金融业务的数字渠道,被一些学者认为可以促进贫困减缓。在我国的扶贫工作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反映农户动态状况的脆弱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具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基于我国4省16县的两期农户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县级层面的数据,我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缓解资金约束和信息约束来降低农户的脆弱性,避免其在未来陷入贫困。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数字普惠金融的融资和投资功能,即信贷和投资业务;支付业务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后者无法通过缓解资金约束来直接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管理风险的能力。相比处于深度贫困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尚未陷入贫困的农户的影响更加突出。这意味着它并不一定能直接减贫,但可以“防贫”,因此在2020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它应当成为十分重要的金融手段和工具。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脆弱性上的效果与农户家庭的知识储备有直接关系,户主受教育年限长、金融素养高、掌握了数字技能的农户更能受益于此。
上述结论蕴含的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尽管数字普惠金融并不一定能直接实现减贫,但其所具有的投融资功能可以降低农户的脆弱性,因此应该重视数字普惠金融在这一方面的作用,将其作为2020年后重要的“防贫”手段。第二,政府需要鼓励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稳步提升其投融资功能的质量。第三,由于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应用范围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应当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和培训,提升农户的数字技能和金融素养,引导其增加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知识储备,从而缓解“数字鸿沟”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