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创造还是破坏: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
发布时间:2021-02-06 17:32:22

 

施震凯(江南大学)、邵军(东南大学)、王美昌(常州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1

 

高铁是现代化铁路运输的重要标志,改变了传统铁路的低效局面,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极大改善。超速发展的高铁为中国经济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国大国速度的一个缩影。回顾历史,自2007年首次运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以来,中国高铁建设加速成网,形成了四纵四横网络格局,综合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了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计划到2025年完成3.8万公里高速铁路建设。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高铁里程截至2019年末已达3.5万公里。

从发展观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破坏性创造过程,一方面破坏旧的事物,另一方面创造新的事物,高铁自然难免这一规律。虽然熊彼特在提出这一理论时主要分析创新如何创造并破坏经济结构,认为创造性破坏能够打破旧有的市场均衡,是一个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并指出某些工作和行业的破坏是创造新的就业和行业所必需经历的。高铁作为新生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颠覆了传统铁路的低效局面,必然存在着创造破坏作用,我们特别关注高铁对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

从理论上来看,高铁对就业的积极影响可以体现在现存企业和新生企业两个方面。对于现存企业而言,高铁能够通过拉近空间距离、减少搜寻时间等方式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并能够促使企业向着区位优势凸显的极点城市不断聚拢,有利于市场形成集聚经济,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引致现存企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对于新生企业而言,高铁一方面通过改变区域可达性、地理空间距离等区位条件影响生产者的区位偏好选择,促使企业搬迁,以获得更优的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便利了人力资本流动、技术创新、信息交换,促进市场上新企业的出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我们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首先测算了就业创造率、就业破坏率以及净就业增长率等就业变动指标,进而引入高铁开通这一冲击变量,探讨了高铁开通对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同时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就业创造率和就业破坏率,形成创造性破坏作用,并在两者的耦合作用下抑制了净就业率的增长,且在东部地区、出口型企业中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以上结果通过多种稳健性方法检验后依旧成立。进一步的讨论发现,高铁开通对于就业变动产生的创造性破坏作用更容易发生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且对距技术中心城市“1小时经济圈内企业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

虽然高铁对制造业就业存在一定的破坏效应,但应认识到这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应对其保持积极态度,并吸取相关发展经验,以高铁为依托促进就业创造效应的发挥。在建设跨区域、高标准、高质量交通基础设施时,也要加快弥补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不同区域的建设方针。考虑到高铁可大幅扩大既往由公路构建的“1小时经济圈范围,技术中心城市可侧重发展和完善各都市圈的高速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扩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