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银行-企业的结构匹配与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21-02-06 17:31:08

 

叶德珠  杨盈盈(暨南大学)、叶显(广东金融学院)、潘爽(暨南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1

 

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银行体系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银行与企业规模结构的相互匹配,即不同规模银行的比较优势和金融供给能够契合不同规模企业的比较优势和金融需求。具体而言,企业的规模决定自身的信息和风险特征,银行的规模决定了其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方式。大银行通常内部层级较多,严格要求抵押担保且实施严格的违约清算,因此并不适合普遍缺乏抵押品、现金流不稳定的中小企业。小银行才是服务中小企业的最优选择,因为小银行层级较少、信息传递链条较短,相较大银行更加善于甄别软信息,当中小企业并非经营不善而暂时遇到困境时,小银行不一定需要严格执行清算,与此同时,小银行由于规模局限性也未必能满足大规模企业的金融需求。综上所述,大规模银行服务大企业、小规模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是发挥银企各自比较优势的最优策略。银行与企业规模结构的失衡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资本错配等问题,是银行体系的效率损失,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而银行与企业规模结构的相互匹配则意味着金融供给能够契合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我们以19982013年省级层面的银行贷款、企业规模及经济增长等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了银行和企业规模结构匹配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银行和企业规模结构匹配度越高越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具体而言,银行和企业规模结构之间的差距越大,表明银行规模结构所决定的金融体系供给与企业规模结构决定的实体经济需求之间错配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进一步地,银行和企业的规模结构匹配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异质性,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和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银行和企业规模结构匹配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的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更加完善,制度建设和人力资本等诸多方面都更加有利于不同规模的银行与企业相互选择,从而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银行和企业规模结构匹配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此外,国有企业比率越低,银行和企业规模结构匹配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亦更加显著,这是因为银行等金融结构普遍存在所有制偏好,使得信贷资源更多地向国有企业倾斜,不利于银行和企业各自比较优势的发挥,进而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

实证结果表明,促进银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应当以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发挥不同规模银行和企业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银行和企业规模结构的动态最优匹配。第一,中小银行可以借助科技力量,采用线上数据+线下软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在降低风险和成本的同时发挥中小银行本土化优势,缓解企业及银行不愿贷、不能贷、不会贷问题。如此,大银行就不必过多地承担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任务,可以充分发挥服务大企业的比较优势,进而提升银行业整体服务效率,更精准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第二,促进银行业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风险管控。例如,中小银行应当充实资本以防范和抵补风险。第三,继续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建立金融机构主体依法自主退出机制和多层次退出路径,在经济下行期加强逆周期调节,促进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