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需求约束、货币政策体系与经济增长——“有限需求”假设下经济增长“负向螺旋” 机制
发布时间:2021-01-29 20:33:31

 

周炎  陈昆亭(云南财经大学)、庞尧(浙江工业大学),《经济评论》2020年第6

                              

    近期金融经济周期(FBC)理论领域的前沿问题有: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经济增长的新逻辑是怎样的?现代金融经济系统的复杂性、脆弱性、投机性构成经济波动的内生性诱因,过度的短期波动性是否正成为引致长期经济增长下降的新机制?对此,可以从以下有别于传统理论逻辑的角度进行思考。

经济增长由供需双方共同决定。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年代,供给不足是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而在后工业化阶段,产能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制约经济增长。传统宏观理论主要关注供给侧的影响,关于消费需求的假设过于笼统。但现实中人们的需求行为有着复杂的结构化特征,且对大多数一般商品的需求有几乎绝对的上限(饱和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对具体商品的需求的有限性。陈昆亭和周炎(2020)给出如下逻辑:在需求有限性假设下,商品总需求的有限性决定了产业发展的上限及其倒U形的周期特征。总体经济增长的实现是全部产业增长的总和,依赖于两方面因素:非饱和产业增长期的长短、非饱和产业增长率的大小和非饱和产业数量;新生产业出现的频率越高,或新产业发生的时间越短,则总体经济增长率越高。

由此有以下推论:(1)长期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社会需求。需求是推动生产的根本动力,没有需求的创新无法获得支持;超过需求的供给不能通过市场出清而获得社会的认同,同样无法实现。创新和生产无法得到实现,经济增长就会停滞。(2)现实经济中既有纵向的技术进步,也有横向的创新。纵向的技术进步带来需求增长效应是边际递减的,且倾向于挤出就业,扩大收入差距。而社会财富的过度聚集引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不能促进经济增长。横向的技术进步促进社会总需求增加,推动经济增长。(3)规模确定的经济,新产品的需求饱和前,拉动经济增长。市场规模越大,平均饱和期时间越久,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期越长。需求饱和后,该商品失去继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

近年来金融因素成为经济波动的主扰动源。以美国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出现投机过度伴随着实体经济日益衰落的现象。本质是,金融市场中复杂的衍生产品的最终标的资产是实体经济增长。实体经济的持续衰弱造成资产价值的连锁下降,引发系统性风险;而应对波动和危机的货币政策逐渐形成低利率的趋势;利率的负向扭曲又进一步恶化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形成的基础。如此形成螺旋式萧条路径:金融危机、货币政策体系与长期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递进,形成负向下沉螺旋该机制包括三个逻辑环节:(1)中长期向下有偏的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负向效应;(2)在后工业化阶段需求有限性前提下,长期经济增长的持续衰减是在过度投机的金融环境下,金融衍生产品标的资产贬值的微观基础,因而成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3)应对危机的政策手段存在向下有偏的依赖性和惯性,会进一步加深危机。在西方经济中,有偏的政策形成的本质原因是政策被资本左右,并衍生出有偏政策的惯性和依赖性。

有偏的政策导致不平等的加剧,引致长期经济萧条。最优的应对措施是:坚持价值体系长期稳定的规则性政策稳定的价值体系、鼓励长期投资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