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豪 王恕立(武汉理工大学),《经济评论》2020年第6期
中国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和预期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愈加凸显,实现以内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力抓手。201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价值链的搭建已然成为区域发展政策和利益互助机制有效实施的重点。
2018年中国省际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人均GDP排名后15位的均为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省份。新时代背景下,垂直专业分工和经贸水平的分析显然无法揭示各省份经济差距拉大的内在成因,厘清中国省级GDP的构成及来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此外,地方政府制定经济目标还会受到同级“兄弟”政府预期经济“目标约束”的影响。所以,如何刻画一个能够准确反映省级GDP构成的理论方法和政府间经济绩效“竞赛”的评价指标是保障国内价值链搭建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省份)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是各级政府和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重点。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不悖的发展背景下,现有评价体系无法反映省级GDP构成中来自双边、多边经贸互动引起的增加值来源和比重,为此我们通过刻画一个新的方法来甄别省级GDP的构成及来源。一般而言,具有趋同分工特征或经济发展水平的政府间存在更为激烈的经济绩效“竞赛”,其表现为各级政府在预期经济“目标约束”下相互完成情况的追赶效应,追赶效应越强的省份其经济增速往往也越高。最后,南北经济发展分化是近年来国内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考察国内价值链分工合作背景下各省份资本流向的偏好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南北经济发展分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使用2002年、2007年和201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2001—2010年中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统计年鉴,从一个新的切入点着手,探析了中国省级GDP的“内需渠道”和“外需渠道”,并就同级地方政府GDP“目标约束”下的相互追赶效应进行了全方位考察。研究发现:内需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具有相同分工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的政府间存在更为激烈的经济绩效“竞赛”;省际间经贸合作水平越紧密,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绩效“竞赛”越激烈;中国GDP构成中来自国内价值链合作的各内需“渠道”增加值也表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上述研究结论的启示是:(1)在“4个板块+3个支撑带”的宏观战略基础上,挖掘省区合作溢出潜力,加强国内价值链的搭建力度和效率。(2)更加注重国内资源的整合,完善内需体系。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消费体系的搭建无疑对扩大内需、促进国内价值链贸易的高效流通起到牵引作用。(3)合理利用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各省级政府经济绩效“竞赛”带来的正向激励机制,加强省份间经贸合作,形成多网络中心节点的协同发展格局。(4)南北经济发展分化日益凸显,北方地区需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带”,东北地区需要继续提高区域内部的分工效率和深化经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