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提升居民消费与有效投资
发布时间:2021-01-29 20:32:06

 

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评论》2020年第6

 

2020年受全球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复苏需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双循环提出的大背景是未来15年中国经济增长任务较为艰巨。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格局,而且影响到了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速度。2020—2035年中国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至少要翻一番,也就是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速至少达到4.8%,才能完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2035年发展设想。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 第一,到2035年中国经济翻一番可以使得中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设定到2035年中国经济翻一番,沿着相应的增长轨迹行进,中国就可以在未来6~7年左右的时间点历史性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二,到2035年中国经济翻一番有助于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的前列。设定到2035年中国经济翻一番的目标,中国人均GDP可以超过创新能力前十位国家的平均水平的40%,为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打下较好的经济基础。第三,到2035年中国经济翻一番将大幅缩小中国与中等发达经济体的收入差距,为2050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打下坚实基础。设定到2035年中国经济翻一番的目标,可以大致达到发达经济体人均GDP平均水平的50%,也就是用一半的时间,实现到2050年目标的50%,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打下较扎实的基础。据刘伟和陈彦斌(2020)的测算,在没有其他外在因素大幅改变的基准情形下,未来1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将在3.8%左右。这样的经济增速与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描述和所要求的增长目标与任务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从超长期视角来看,构建双循环战略有助于填补这一增速差距。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适当提升居民消费与有效投资。在目前经济结构与经济运行循环机制下,积极宏观政策容易导致衰退式泡沫和债务攀升。中国经济存在债务-核心CPI通缩-食品涨价-资产泡沫的复杂格局。较高的宏观杠杆率抑制了消费与投资,会进一步导致核心CPI出现通缩压力。在实体经济和消费乏力的情况下,积极宏观政策所释放的资金流向虚拟经济,尤其容易导致区域性城市房地产泡沫。在复杂的经济格局下,常规宏观政策效率较为低下。固然一定时期内、一定情况下,不得已采用大量非常规宏观政策有其必要性,但要认识到,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破解当前复杂经济格局的重要举措。因为这才能真正提高常规宏观政策的效率,才能真正解决非常规宏观政策所不能根本性解决的问题。构建双循环的第一个关键在于,切实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构建双循环的第二个关键在于,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有效生产性投资,而不只是靠房地产和新老基建投资。同时要注意到当前投资增长态势中的一些假象:如扣除房地产因素之后投资增速不高、民间投资增速较低、投资质量不高和结构不好等,提升有效投资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如何提升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需要用改革的办法做好如下几点:一是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方面入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二是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减轻居民部门住房债务负担,降低居民债务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根本性地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