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生(华中科技大学) ,《经济评论》2020年第6期
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现象,即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市场化不同步,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大大滞后于产品价格的市场化。产品市场价格改革和放开大约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20世纪末基本完成,曾经实行过“价格双轨制” 。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改革和市场化至今还没有完成。
要素价格抑制是指政府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干预和控制,致使要素价格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均衡价格。要素价格扭曲就是这种要素价格抑制行为所导致的要素实际价格与应有的市场均衡价格的不一致。我国的要素价格抑制和扭曲主要表现在:(1)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决定由企业和雇主单方面说了算,劳动力供给者特别是广大农民工是劳动力市场的弱势一方,基本没有话语权,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造成了劳动力成本“三低”(低工资、低保障、低福利)现象,劳动者所得长期低于劳动边际生产率,劳动者报酬增长远远落后于GDP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2)金融市场上,曾经长期存在市场准入、资金规模和资金价格(利率)三大管制,存贷款利率由央行统一决定。利率管制一是表现在长期维持低利率水平,高通胀年代实际利率甚至为负;二是表现在存贷款利差巨大,贷款利率是存款利率的两倍以上。这种利率等金融管制是为了保护以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为主体的企业利益,但也造成了巨大的民间和地下金融市场以及影子银行系统。(3)土地和自然资源市场上,政府垄断土地和资源的供给,为了降低下游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成本,政府尽量压低土地和资源的价格,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出于眼前利益的考虑,对环境污染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监管,这就降低了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4)外汇市场上,为了促进出口增长,政府对汇率进行了宏观管理,同时实行资本管制,结果人民币汇率曾经较长时期低于均衡汇率。人民币贬值降低了出口商品(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对外价格和成本,所以汇率控制对于外向型经济实际上也是一种价格或成本管制。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滞后的,政府相当程度的垄断干预和价格管制是这些要素市场的共同特点。
政府之所以要把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放后并对要素价格进行控制,是为了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政府对要素市场的价格管制和其他管制,压低了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外汇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和生产成本,形成了低成本竞争优势,提高了利润,为企业和资本创造了良好的盈利环境和扩张动力。这实际上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供给侧成本管理。我国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发展奇迹,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重力量, 实行了成功的成本管理政策或亲企业和资本的增长政策。
中国经济中增长方式粗放和结构失衡问题是个老大难顽症,要深入理解供给侧的这两大难题,也要从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入手。上述政府对生产要素价格的控制,形成了低成本竞争优势,但也必然带来要素价格的扭曲,要素价格便宜,就会引导企业大量使用这些生产要素,促使那些较多地使用劳动、资金、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产业大发展。所以,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的粗放式增长;在国际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上,尽管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却处于中低端和外围。当需求饱和、经济周期下行时,这些前期大发展的产业便成为产能严重过剩的衰退产业。因此,我国供给侧生产结构的失衡,即那些要素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不足同时并存,是与“低成本-高利润”、“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紧密相连的,或者说增长方式粗放和生产结构失衡是高速增长模式的副产品。其背后的机理和微观基础正是上述长期的要素价格抑制所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要逐步减少政府对生产要素市场的垄断干预和价格管制,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劳动力市场上,要形成平等的劳资关系,赋予工会适当的工资谈判权,保障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和社保福利正常增长。在金融市场上,扩大市场准入,推进利率市场化,解除资金规模管制。在土地和资源市场上,打破政府垄断,引进竞争机制,推进土地和资源价格市场化;强化地方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监控防范,让企业承担污染成本。在外汇市场上,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的市场化,放松资本管制,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后果是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全面上升,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资源土地价格和环境成本、人民币汇率都在持续上升。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全面上升,是对前三十余年高速增长时期要素价格抑制的调整和矫正。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在需求增速全面放缓的同时,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却逆周期全面上升,企业同时面临需求大幅放缓和成本快速上升的两面夹击,企业经营环境持续恶化,效益大幅下降,这正是我国经济增长从前三十多年的高速降为近年来的中速的基本原因。从现阶段看,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有短期阵痛,但从长远看,又是必须闯过的难关。唯有完成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让生产要素价格反映其稀缺性和供求关系,才能迫使企业从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转向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去实现扩张,才能淘汰落后过剩的产能,才能实现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总之,面对需求增速大幅放缓而生产成本快速上升的不利环境,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出路是继续深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超过生产成本上升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