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 杨逢珉(华东理工大学),《经济评论》2020年第5期
在“奖出限入”的贸易模式下,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持续的快速发展。然而,中国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引发了贸易争端,当前的印度对华“贸易战”便是最典型的例证。在此背景之下,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7月2日转发了《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其中强调“要通过改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条件来促进进口贸易的发展”。由于当前中国贸易自由化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根据《中国财政年鉴》统计,中国平均关税由2000年的16.4%下降到了2015年的9.8%,并且从2007年开始到2015年平均关税一直稳定在9.8%的水平。因此,通过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来促进进口贸易的发展显得动力不足。同时已有研究发现,相对于贸易自由化,贸易便利化带来的福利更大。为此,改善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等贸易便利化措施成为了推动进口贸易的主要动力之一。伴随着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改善,贸易规模将扩大,从而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但是,贸易便利化除了带来进口贸易“量”的增加,能否为进口贸易带来“质”的飞跃?
理论上,贸易便利化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影响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一是成本效应。贸易便利化提高会通过降低进口中间品价格,从而促使企业提升进口中间品质量。因为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后,企业降低了进口成本,间接增加其利润空间,从而使得其更有能力进口高质量中间品。二是竞争效应。贸易便利化加剧了企业在进口市场中面临的竞争程度,激发了企业提升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动力,促进其进口中间品质量升级。这是因为贸易便利化降低了进口成本,使得之前没有能力开展进口贸易的企业进入进口市场,导致市场上原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缩了其利润空间。因此,企业为了扩大自身的利润空间会倾向于选择进口更高质量的中间品来提高其生产产品的质量。
为了检验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影响,我们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在控制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企业规模、融资约束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后,发现贸易便利化总体上促进了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升级。但是,该效应随着企业生产率、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通过进口贸易分解发现,贸易便利化对退出企业的进口中间品质量提升作用大于新进入企业,对退出产品质量升级的提升作用大于新进入产品,此外还对持续存在的企业-产品层面的进口中间品质量表现为正向影响。进一步深层分析发现,贸易便利化降低了企业进口风险概率,从而延长了企业的进口持续时间。并且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越高,贸易便利化对其进口持续时间的延长作用越大。
根据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首先,在经济新常态时期,政府应积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其次,在“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需要鼓励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积极开展进口贸易,支持其对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从而实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其生产率的提升。最后,政府还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减少对国有企业不合理的控制与扶持,提高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配置效率,激发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促使其利用高质量进口中间品实现技术升级。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政府应推动金融体系改革,提高金融资源在民营企业的配置效率,切实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从而促使其提升进口中间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