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松林 田容至(中央党校)
《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行业经验》,《经济评论》2020年第5期
中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立足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并促进出口产品动态比较优势不断升级,应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一要尊重客观规律,二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就出口贸易而言,如果不考虑加工贸易的影响,中国“基本”实现了动态比较优势升级,突出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49.21%下降到2017年的23.20%,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从1995年的41.87%增长到2017年的73.28%,几乎增加了两倍。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中国外贸产品比较优势结构变化?我们在新-新贸易理论模型基础上融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后,构建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可以得出,生产企业采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会推动一国(地区)出口增长从劳动密集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产品变迁,进而促进外贸增长的比较优势转型升级。
理论预期结果是否能与实证检验相吻合?我们采取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计量检验。检验过程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一是二分位行业的检验;二是三分位行业的检验;三是动态面板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四是分贸易伙伴子样本进行再检验。所有的实证结果均指向: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密集使用资本技术的行业出口增长的确有利,而对密集使用劳动的行业出口增长构成“负担”,说明我国政府采取适当措施鼓励要素密集部门偏向密集使用要素的技术变迁,应该成为消除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差异,实现这两部门行业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具体来看,资本密集型行业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值得鼓励,因为其持续扩张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绝对出口量和相对出口规模,使之成为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不断升级。其政策启示为:一是在扩大开放中,持续接受技术领先国家的偏向型技术溢出;二是鼓励企业加大R&D投入,促进企业偏向型技术创新;三是鼓励企业扩大规模,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引导偏向型技术进步;四是微观企业更要主动作为,根据资本深化与有偏技术进步的方向,将研发投入与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投入耦合起来,适时调整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偏向程度。
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不同,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其结果可能有“削弱”中性技术进步带来的出口促进作用。鉴于当前我国低技能劳动者中有相当部分人口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企业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或许会“触发”相关从业人员的“就业安全感”,威胁到国家“稳就业”政策的实施。而外部经济环境中,我国还依然面临国际市场需求不充沛、国内低劳动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减弱等多重负面影响。进一步发挥好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的稳出口、稳就业作用,政府一方面需要引导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企业实施偏向劳动而非资本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它们的市场生存状况,尽量延长其退出国际市场的时间,稳定住充分就业的大局。而对于实在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生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关职能部门则要提前做好稳就业的工作预案,防止出现大面积“失业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