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增进农民工福祉
发布时间:2020-07-01 15:08:02

 

祝仲坤  郑裕璇(华中农业大学)、冷晨昕(中国农业大学)、陶建平(华中农业大学)

《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与农民工的可行能力——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经济评论》2020年第3

 

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增至2.90亿人,进城农民工则高达1.74亿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变为工人,从农村走向城市,成为城镇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中坚力量,为缔造我国经济增长奇迹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农民工仅仅实现了地域转移与非农化,受制于户籍等制度性因素,农民工仍面临着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的半城市化的窘境,无法享受与本地居民平等的权利,福利水平遭到严重抑制,融入城市进程依然任重道远。

个人福利是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发展状态的集中展现,也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关键要素。传统经济学研究一直以收入、消费衡量福利水平,但这一指标因忽略了福利的多维性与复杂性而饱受诟病。基于对传统福利测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阿玛蒂亚森重新界定了福利的内涵,提出了可行能力理论。可行能力是指人们能够实现的功能性活动的不同组合,功能性活动则指的是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事情或状态。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的核心与实质,基本公共服务是其中的底线与最终责任。公共卫生服务是民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与核心内容之一,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能够为个体功能性活动提供平台,是发展可行能力的手段,具有重要价值。201311月,国家卫健委在全国40个城市启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述举措意在提升城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然而,对于公共卫生服务是否能够提升农民工福利水平,目前仍欠缺具有说服力的答案。

为此,我们借鉴阿玛蒂亚森的福利思想,从个体异质性出发,以实质性自由为目标,以可行能力指标衡量农民工的福利水平,结合国家卫健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度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系统考察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福利水平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从防护性保障、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精神感受及政治参与等五个层面测度农民工可行能力,当前农民工可行能力仅为0.285,依据马丁内蒂对福利水平的划分标准,处于较低水平。进一步地,我们发现,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教育等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的可行能力,但这一影响同时呈现出地区差异、代际差异及就业身份差异。

由上述结论可得到如下启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有助于增进农民工福祉、提升其可行能力,因此,应当弱化社会排斥、从社会公民的意义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使农民工平等地享有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

具体而言,一是应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手段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工健康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运行效率。二是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向农民工提供多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扩大健康权益向农民工群体的惠及范围。三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分阶段、分类型、有侧重地健全城市公共卫生服务。最后,各级政府在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要注重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以农民工为主体,充分考虑农民工的需要,健全需求侧服务机制,还要以社区为载体,夯实社区硬件基础、健全社区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努力强化农民工主体成员身份的认知程度,增进其主观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