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对小微企业就业影响评估——基于全国税源调查数据的断点回归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01 15:05:45

 解洪涛  张建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评论》2020年第3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与发展涉及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以容纳就业为例,中国小微企业大约提供了70%~80%的就业岗位,大量的小微企业成为居民收入保障和社会稳定的载体。在经济转型风险以及新冠疫情双重冲击下,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微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冲击。为保障小微企业生存发展,发挥小微企业就业吸纳作用,政府提高增值税起征点、扩大所得税减半征收范围,出台了一系列减税政策。但减税政策能否发挥预期作用,能否稳定乃至增加小微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需回答的问题。

    减税对企业的影响是建立在企业微观决策机制上的。政府对企业减税既影响了企业利润,也带来了额外的现金流。额外产生的利润既可以被分配给股东,也可以留在企业中作为生产扩张的资金。从微观经济理论出发,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资金约束,一般并未达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最优生产规模。因此,额外的资金可以撬动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的意愿。中小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的另一特征为它们大多不是资本密集型,因此额外的资金较大的可能被用于增加雇工(支付工资)而非购置设备。当然,额外的减税也可能转变为企业降价销售政策,即税收归宿转变为给消费者让利。减税政策通过企业家决策最终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但政策传导渠道的多样性,企业家个体的差异性都意味着减税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这为实证研究留下了空间。

运用因果识别方法评价政策使经济学研究有别于新闻语言,其代表了研究的科学性。经济学也希望借助类似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去分离噪音,发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往往按照销售额、应税所得额划定了一个享受政策的门槛。门槛两侧的企业天然形成了随机实验样本。即政策实施前两个企业本身并无太大差异,仅仅应税所得额差了几百元或几千元钱,但政策门槛使两个企业受到不同的政策处置。二者随后产生经营差异就可完全归于政策处置效应。断点回归即是采用了这样的思想对政策进行因果识别。

税务总局的全国税源调查为政策评估提供了足够的样本。2014年,所得税减半征收的门槛为应税所得额10万元,10万元以上的企业则不能享受这一政策,这为断点回归方法提供了拟实验场景。断点回归结果显示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平均增加了中小企业雇工的5.36%~5.45%。但减税在不同行业间存在明显差别,在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等行业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就业激励效果,在服务业中效果不明显;细分制造业中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激励效果显著,仪器仪表、医药等技术密集行业效果激励作用不显著;在机制检验中,发现政策带来了小微企业雇工和固定资产投资互补性的增加;但减税不具有价格机制,即减税并未引起企业降价让利于消费者的价格降低。

    总的来看,减税政策在现实世界中传导极具复杂性,经济学希望借助大样本和科学方法给出更严谨的判断。基于数据的研究结果帮助更为客观地看待减税,承认减税对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具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减税政策的边界,不应无限提高社会的减税预期以增加财政压力。减税与政府新基建哪个更有效,依赖于企业家投资决策与政府投资行为哪个更有效率。从研究方法本身的意义看,政策制定者也应意识到,基于大数据的严谨政策评估方法,应该嵌入政府制定政策和追踪政策绩效的规范性程序中,而不是让其仅应用在学术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