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 李廉水(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军 程中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评论》2020年第2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与政策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随着传统要素优势持续弱化、资源与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要素驱动型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向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动力、资源依赖程度日益降低、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的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学者与政策制定部门关注的焦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添薪续力。
事实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性技术。理论上看,人工智能的应用将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经济发展:一是通过补充、替代人类劳动执行复杂任务,帮助企业从根本上提升生产力。二是通过人机协同、深度学习等技术辅助人类工作,通过自主操控做出生产控制决策、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况等,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通过促进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发明方法的发明”往往比任何单一新产品具备更大的潜在价值,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改善技术的性能与创新过程,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作为一项通用目的性技术,将促进互补性创新,带来乘数效应。甚至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可能会迅速地自我完善引致奇点的到来,在有限的时间内带来无限的经济增长。
不过,人工智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集约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程度不断提高,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集约化的内涵不仅仅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意味着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所占份额的相对降低,即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只是促进经济增长集约化的必要条件。为了检验智能化对经济发展集约化的影响,我们构建了包含智能化与经济增长集约化的CES生产函数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智能化对中国经济增长集约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智能化对中国经济增长集约化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智能化水平对经济增长集约化的促进更为明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是智能化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渠道。基于此,推动经济社会的智能化转型,促进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