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勇 杨倩(南京农业大学),《经济评论》2020年第1期
外出务工农民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外出农民返乡的现象也始终存在,并且在宏观经济运行出现波动的年份及其随后的一段时间中甚至还会出现大规模返乡的现象。
由于外出务工期间可能掌握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因此为了促进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并进一步带动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返乡农村劳动力的创业问题。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以及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以后,中央在所有涉及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文件中均将促进这一群体返乡创业作为重要的政策措施,同时将返乡劳动力作为重点扶持的创业群体之一。
理论上一般认为,返乡者外出期间会进行各类创业资源的积累,主要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企业家精神等。与此同时,由于流出地和外出务工地在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返乡者拥有的各类要素在流出地往往具有更高的边际报酬,因此外出务工经历对返乡者的创业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期间从事的主要是简单体力劳动,此类工作对各项创业资源的积累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许多农民工是由于年龄偏大或者难以适应城市劳动力市场而返回家乡的。从理论上来看,外出务工经历能否对农村劳动力创业产生积极作用,其中的关键机制在于农民在外务工期间对于创业资源和能力的积累情况。
我们使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的影响,发现从事各种形式创业活动的返乡农民比例达到16.76%,大约是从未外出过的农村劳动力的1.77倍,但创业的绩效与后者并没有显著差异。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估计结果显示:外出务工经历在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创业的概率,其边际效应大约在2.4%~4.3%之间。外出务工期间从事管理、雇主和自雇工作的经历不仅可以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创业行为,而且对其创业绩效也存在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对于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均不存在显著影响。关于影响机制的检验发现,具有外出务工经历特别是外出期间从事管理、雇主和自雇工作的经历不仅有助于返乡创业资金的积累,而且有助于掌握创业需要的经验和技能。
因此,从促进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并提高创业绩效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该重视外出务工期间各种创业资源的积累,提升返乡农民的创业能力。只有外出务工期间掌握相关的经营管理经验、提升风险承担能力以及培育企业家精神,才能对返乡后的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