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企业家精神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了吗?
发布时间:2020-01-30 17:29:22

 李政  刘丰硕(吉林大学),《经济评论》2020年第1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尤其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日益出现不可持续、缺乏效率和效益、缺乏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等问题,使得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应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将经济发展重心转移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但如何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一直是一个难题。

宏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归根结底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发展方式转型,而企业的高效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因此,激发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提高创业创新水平,是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与创造力、经济更具活力与动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解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探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现实路径,我们首先探讨了企业家精神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性话题,分析测算了企业家精神如何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分析了政府政策的调节作用,政府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因此,我们以经济增长目标为例,分析了政府政策对企业家精神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作用。最后,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存在,我们通过对城市规模、城市区位与城市科教资源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城市间企业家精神对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效果的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政策依据。

基于20032016年我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我们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结论是:首先,企业家精神有效提升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如工具变量法等检验了结论的稳健性,说明我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保护与激发企业家精神。其次,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政府制定较高经济增长目标的城市,企业家精神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弱。说明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抑制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迫使企业采取粗放的发展方式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增长目标。而粗放式增长非长久之计,不仅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的侵蚀作用,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不可持续。此外,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家精神对一般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弱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城市区位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地区,企业家精神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未能提升中西部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城市科教资源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家精神对科教资源更优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为进一步释放我国创业型经济活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尽快完善保护与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制度体系,使得体系建设更具培育性和包容性,更好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政府在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时,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开高速低质的粗放式发展循环陷阱。最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一般地级市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应给与更多政策优惠与创业创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家进行更高质量的创业创新活动。在科教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应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同时,支持地方高校进行高质量研发活动,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全方位优化城市创业创新体系,为企业家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