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兆岳 李涵(西南财经大学)
《交通运输成本与农业机械化》,《经济评论》2020年第1期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从保障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层面,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而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探讨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时,相关研究从产权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政策法律、经济技术和社会自然等层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但是,目前还鲜有研究从成本变化,特别是从交通运输成本的变化入手对农业机械化进行研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交通运输等成本是农业活动交易成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古典经济理论指出,包括交通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关于交通运输成本的下降能否促进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个问题,仍需实证研究来提供经验证据。
就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促进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中,中国高速公路投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到目前为止高速公路网已经基本含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高速公路的投资兴建,固然可以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高昂的收费标准,也变相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成本。农业机械在吨位上一般较大,特别是各种大中型农用机械,较高的公路通行费用就必然会增加农用机械的购买、运输和跨区使用成本,从而对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基于中国高速公路迅速扩张和中央大力扶持农业发展的大背景,国家制定了收费公路农业机械免费通行政策。为了检验该政策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我们使用县级宏观农业和交通等数据来衡量政策效果。从县域层面研究发现,该政策的实施使有高速公路通过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形异质性分析中,研究发现该政策对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大于丘陵和山地地区。同时,农业机械免费通行政策的实施也通过提升县域的市场准入水平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上升。这说明,农业机械免费通行政策带来的交通运输成本下降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评估运输成本下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掘交通成本下降影响经济增长的微观渠道。同时。考察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支农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好地让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于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问题。这些研究也对我国制定基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农业产业政策,为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