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孙元欣(上海财经大学),《经济评论》2019年第6期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导致中国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压力。日臻加剧的竞争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推动企业注重长远发展,产生一系列创新活动;也可能促使急于求成的企业更关注眼前利益,导致企业向官员寻租进而换取政府补贴、融资便利、税收优惠、资格认定等稀缺资源,滋生寻租活动。然而,寻租对社会福利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如何引导企业追求创新,同时摈弃寻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我们通过中国分地区数据发现,创新与寻租长期并存,但在地区间存在分化现象。知识产权保护排名靠前的地区普遍表现出“创新多,寻租少”的特点;相反,知识产权保护排名靠后的地区则表现出“创新少,寻租多”的特点。我们不禁要问,创新和寻租的抉择是否与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关?为此,我们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出发,试图解答上述疑问。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构建了基于SCP范式的结构模型,以此为基础加以论证。我们首先构造了一个两阶段双寡头古诺模型来阐释市场竞争压力对企业创新和寻租行为的影响,并且探索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模型求解,我们获得如下四个命题:一是较强的竞争压力会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二是较强的竞争压力会增加企业的寻租支出;三是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会增强竞争压力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正向影响;四是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会增强竞争压力对企业寻租支出的正向影响。
其次,我们利用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鉴于被解释变量的特征,我们采用tobit模型并按照Wooldridge(2010)推荐的control function approach处理内生性。同时,我们选取2008年日本和韩国的分行业劳动生产率作为工具变量。实证结果发现:竞争压力能够显著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寻租支出;知识产权保护对以上两种关系均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表明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会增强竞争压力对创新的激励作用,但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会加剧竞争压力与寻租的正向关系,从而对企业短期导向的成长观产生一定的挤入效应;创新和寻租与短期财务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
最后,我们根据企业的技术引进依存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对样本进行分组,以进一步考察挤入效应的成因。分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仅当企业的技术引进依存度较高或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时,挤入效应才会显著存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如何引导企业创新而非寻租,不仅依靠制度建设,同时依赖企业自身能力的培育。具体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否发挥作用不仅依赖于制度本身的严格贯彻,也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理论和经验研究蕴含了如下政策含义:一是为了激励企业创新,必须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是为了充分释放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红利,使其更好地发挥推动企业立足长远且抑制短视行为的作用,必须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