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基于劳动工资与技术创新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19-09-25 14:44:45

 王小霞  蒋殿春  李磊(南开大学),《经济评论》2019年第5

 

过去40年以来,在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指引下,凭借丰裕且廉价的劳动力、有利的人口结构,中国经济曾实现10%~14%的两位数增长。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中国的劳动工资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19802015年,制造业部门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了近14倍,2003年以来中国的实际工资年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与此同时,自2012年开始,中年劳动力人口的萎缩加剧了工资成本上涨的压力。可喜的是,在全球专利创新领域,中国企业的表现却十分突出。根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的排名连续四年攀升,从2018年的第17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14位,在领先的创新国家中稳稳占据一席之地,中国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一个进入前30名的国家。面临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涨,中国企业反而更加具有创新性。基于可获取的企业及城市层面数据,我们实证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技术创新的贡献。

劳动力成本与技术创新的问题一直颇受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早在1932年,著名的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其《工资理论》一书中就阐明了劳动力成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认为当劳动要素相对于资本要素变得更加昂贵时,致力于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就会被激发。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如罗默(1987)等纷纷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对此进行了探索。在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的研究并没有严谨、准确地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考虑到以往文献的不足,我们在以下方面做了改进:第一,用专利申请数据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同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发投入和新产品产值,我们认为专利数据不仅可以衡量企业创新成果的多少,还可以依据专利申请的类型来评估企业创新的类型: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发明。第二,考虑技能劳动力的差异。众所周知,企业内部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其技能水平会存在差别。接受高等教育的技能劳动者具有更深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想象力,研发创新的能力更强,创新的成果更多,发明创造的可能更大。我们依据受教育水平差异检验了不同技能劳动工资变化对技术创新的刺激效应。第三,间接考证了劳动力成本上升为何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我们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一方面倒逼企业尽快实现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与升级,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激励企业生产出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最终研究结论显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正推动企业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在居民收入改善的同时,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标得以实现。然而,这并非鼓励企业一味地提高员工的工资薪酬。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应该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根据所处市场环境的变化制定适合自身经营发展的薪酬制度和创新战略。例如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积极引进高技能人才,尽早实现从廉价劳动优势向产品质量优势的转型与升级;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薪酬激励制度,以更大程度地吸引、留住高技能人才,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力。从政府角度看,一方面政府应该为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成果衡量标准。另一方面实施恰当有效的产业对接政策,将东部地区一些创新、转型乏力的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继续创造社会福利,同时利用人才引进计划激励高技能劳动者支援西部地区的建设与发展。从个人角度,在新一代技术升级的浪潮下,创造力、灵活性、自我思考和学习能力变得至关重要,要想在未来获得更优厚的工资待遇、适应就业岗位的变化就必须加强自身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