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仁俊 肖庆兰 兰受卿 刘嘉琪(华中师范大学)
《中央环保督察能否提升企业绩效?——以上市工业企业为例》,《经济评论》2019年第5期
近来年,以中央环保督察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政策频繁出台,将中国环保执法推向史上最严。这一环保风暴来袭,企业何去何从?是否会涅槃重生,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此,众说纷纭。因此,非常有必要科学探讨极具中国环境治理特色的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这也对中国思考在新时代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评估之前,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中央环保督察。长期以来,在地方官员唯GDP的政绩诉求驱动下,地方政府发展动机与企业行为激励不相容,地方存在严重的环保执法“政企合谋”、“一刀切”、“形式化”,甚至空气质量数据造假的现象。随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污染,危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亟待一次彻底的环保风暴,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于是,中央环保督察横空出世,2016年1月4日至2017年9月15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完成对全国31个省份的第一轮共五批次环保专项督察行动,广泛发动群众监督,严肃惩治违规排污企业,尤其强调“党政同责”。因此,中央环保督察不再是一项简单的“督企”政策,而是对2014年环保“督政”的一次全面升级。那么,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环保风暴,能否倒逼中国探索出一条突破地方政府“失灵”的绿色发展路径?
为此,我们使用2014-2017年中国上市企业季度数据,精准识别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作为中国企业中的精英,上市工业企业在中央环保督察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绩效改善之路,且在督察结束后仍未偏离这一发展路径。然而,在区分不同类型企业进行研究后,我们会发现一些截然不同的结论。具体而言,相比对水污染密集型企业的绩效改善程度,中央环保督察对大气污染密集型企业的提升作用更大;对最后一批接受督察、地方环境规制较强的地区,以及高税负、中央和地方国有、大规模等有雄厚基础的上市工业企业,存在创新驱动的企业绩效改善,但对中等税负上市工业企业仅存在创新补偿而未上升到绩效改善;更为不幸的是,对于低税负、非国有、小规模的企业而言,中央环保督察带来的更多是一种负向冲击,是转型“求生”还是等待“死亡”,或许同样是未上市的中小微工业企业正面临的发展难题。
无论如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环保风暴来袭之际,中国企业有实力启动创新与绿色“双轮”,闯出一条全面转型升级的道路,在新时代谱写高质量发展。当然,要想全方位激发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并改善企业绩效,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尤其针对不同企业采取差异化措施,特别关注中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