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 刘映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评论》2019年第5期
多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实施各类税收改革政策,包括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2009年推开的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政策以及从2012年起分地区、分行业逐步推开的“营改增”(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旨在消除重复征税、减轻税收负担以及提升课税公平程度。服务业“营改增”政策虽然表面上只对服务业产生了影响,但实际上也深刻影响着与服务业紧密关联的下游制造业。因此,研究“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对促进第二产业的升级以及制造业行业的转型优化有重要意义。
2018年初,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营改增”已累计减税近2万亿元。随着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不断延长,重复征税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已有研究认为“营改增”政策确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税负,对促进制造业分工深化、提升产业互联程度具有推动作用。更具体地,“营改增”政策是通过以下途径对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产生影响的:一方面,服务业从营业税转缴增值税必然经历税收水平的波动,从而引起行业内部价格变动,对下游制造业的企业成本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营改增”政策打通了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税额抵扣链条,使制造业的抵扣项目范围扩大,制造业企业成本亦在行业互联过程中受到影响。企业购进商品所交纳的税金是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息息相关,所以“营改增”政策也必将导致制造业企业行为和绩效发生改变。所以,我们从企业的投资行为和绩效出发,进一步研究了“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产生的影响。
选取多个指标分别刻画企业的行为和绩效,通过将相关变量纳入双重差分模型,我们实证研究了“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经营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无论是以研发投资还是固定资产扩张投资来体现企业的投资行为,“营改增”政策没有激发企业的投资行为,反而显著削弱了企业的投资倾向;第二,从财务绩效来看,“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人力投入回报率都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三,“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企业以无形资产增加额为标示的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我们还使用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明了研究结论的可信性。而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营改增”政策在企业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面对“营改增”政策冲击,不同所有制、不同产品多样性水平、不同产品质量水平以及不同年龄的企业在行为和绩效上的改变都不同。
从实证研究结论出发,就提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以及优化产业结构,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征管模式,有关部门应该更积极地落实税制优化、加强税收征管力度以及完善税率级次。第二,不同行业都具有各自的运转模式,“营改增”政策的推开可能会使部分企业因未能适应增值税征收方式,而出现消极的企业投资行为或企业绩效下降。因此,在接下来的增值税设定上应充分考虑行业异质性,保证全面覆盖的增值税是积极有效的。财政税收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效工具之一,继续完善增值税制度,充分释放税制改革红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对激发行业活力以及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