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早 刘李华(西安交通大学)
《资本深化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自中国工业1990-2013年的经验证据》,《经济评论》2019年第4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亟需从传统的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转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与此同时,工业转型升级客观上又需要以大规模工业资本投资作为支撑,中国工业的资本深化不可避免地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许多文献中,资本深化却通常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联系,如何从理论和经验层面全面梳理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史来看:日本的钢铁工业在50年代和60年代进行了大量的资本投资,引进氧气顶吹转炉和连铸技术,这两项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大大节约了劳动力,使钢铁工业的TFP得到极大提高;美国在战后颁布的一系列法案导致实际工资的急剧上涨,促进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政府对新建工厂与购买设备的资助,进一步推高了人均资本水平,与之相伴的同样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高速增长。这就是说,资本深化并非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必然意味着低质量的经济增长。
从理论上讲:首先,固定资产投资按性质可以分为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以及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和其他费用,前者的技术水平不断改进,即存在体现型技术进步,后者技术水平基本保持不变。由于体现型技术进步内嵌于机器设备等资本品中,因而会伴随着资本深化而推动TFP增长,并且资本品中设备资本的比例越大,体现型技术进步越大,对TFP增长的贡献越大。其次,由市场诱发的资本深化是对“适宜技术”选择的结果,能够促进TFP增长;而政府推动的资本深化存在盲目性和重复性等问题,将导致资本深化对TFP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最后,资本深化对TFP增长的促进作用与行业要素密集度或要素替代弹性有关,资本与劳动之间越容易相互匹配,随着资本要素投入的增加,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速率越慢,因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资本深化对TFP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
利用中国1990-2013年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的经验研究发现,除设备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提高没有显著增强资本深化对TFP增长的影响外,其他理论假说均得到了证明。设备投资比重提高的影响之所以不显著,实际上是由于缺乏按行业划分的不同成分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数据导致的。尤为重要的是,经验研究同时证实: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国有企业产值增长率较高的行业,资本深化对TFP增长的正向作用较小,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所有制结构不应被视为TFP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不同所有制结构的投资效率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国有企业所在行业的要素密集度和政府干预状况有关。
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资本深化并非必然意味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只要在不同行业选择适当的资本深化速度、水平和合理的资本投资结构,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就能使资本深化在助推中国工业发展速度的同时,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使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所有制结构改革并不必然要求所有制结构的重大改变,其重点应是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