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行业总量函数才是宏观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合理框架
发布时间:2019-05-15 10:05:56

冯贞柏(五邑大学)

《行业技术效率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经济评论》2019年第3

 

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投入要素增长,即主要包括劳动的增长和资本的增长;另一个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即要素投入增长之外的所有促进产出增长的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有很多种类,其中一类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便是前沿面法,它主要包括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两种方法,其中SFA是一种既能将各个生产单元的全要素生产率单独详尽地刻画出来,又能从生产前沿函数的估计结果中分析全局经济增长态势的重要理论方法。

不管是SFA,还是DEA,都需要构建生产单元。由于宏观生产行为是由众多的微观企业加总而来的,因此宏观生产行为是借鉴微观企业的做法建立宏观(总量)生产函数。微观企业加总成宏观生产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即区域总量生产函数和行业总量生产函数。在这两种加总方法的基础上得到的投入产出数据都可以构建起宏观生产单元,进而对每一个生产单元进行相对技术效率测度和技术进步、规模报酬变化及配置效率变化的推算,并依据总量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对经济全局的表现进行深入的分析。虽然在两个剑桥之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们不再对宏观生产函数加总问题有更多的关注,然而,并不代表宏观生产函数的加总问题已经解决。实际上,这两种总量生产函数有本质区别,只有合理的加总方法才可以将总量生产函数的可靠度有效地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都采用地区总量生产函数。但是,大量的前沿文献研究表明,宏观生产行为加总的原则应该是行业标准而非地区标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生产性质完全不同的产业进行区域加总会导致估计出来的函数扭曲了生产技术结构,而同一行业内部厂商之间的生产活动内容相同或类似,不会扭曲直接的技术传递效应;二是区域加总并不考虑单个厂商依据价格变化调整其要素密集度而带来的生产技术变化,反之行业加总可以反映出间接的技术传递效应。因此,当前的部分研究直接将模型建立在区域视角分析宏观经济是错误的,因为地区视角的总量生产函数根本无法反映宏观生产技术结构,包括总量替代弹性、规模经济性质和技术进步率。因此本世纪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要求在一个经济体内采用行业视角测度宏观投入产出关系。

    研究发现,行业总量生产函数更加准确地刻画宏观投入产出行为,与地区总量生产函数测度的结果相比,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大区别:第一,近十多年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大约为-5%,意味着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长带动,这与克鲁格曼(1999)的研究结论一致,也符合经济迈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事实;第二,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轻度平稳改善,年均变化率均在5%左右,贡献率也仅有10%左右,与其他研究60%30%有很大的差距;第三,规模报酬率递减速度巨大,其贡献率达60%左右,配置效率变化也有很大的波动,其贡献率达到20%左右,而且配置效率随着规模的变化而同向波动。尤其是在2009年前后以及2014年前后我国两次刺激经济发展过程时表现更加明显,这是其他国内文献从未有过的研究结论,规模报酬率和配置效率的显著影响在行业总量生产分析时得以充分体现,但是在以地区总量生产分析时没有研究能够揭示这一规律,这也说明生产的技术结构信息在地区加总过程中已经逐步消失甚至产生了扭曲。总之,与国内其他研究相比,这一研究更加具体精确合理地解释了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