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要素市场扭曲和技术进步偏向对中国劳动份额变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5-08 16:59:22

 袁鹏 朱进金(西南财经大学)

《要素市场扭曲、技术进步偏向与劳动份额变化》,《经济评论》2019年第2

 

20世纪80年代以来,OECD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劳动份额下降的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在90年代蔓延到了中国。在此背景下,许多研究从经济结构变化、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以及市场缺陷三个方面探讨了劳动份额变化的原因。也有观点认为结构变化与劳动份额变化均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因而结构变化并非劳动份额变化的直接原因,唯有考察资本深化、技术进步、要素流动性、需求因素及开放经济等结构变迁的原因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份额的变动。

特别是,在资本积累加快的进程中,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份额的影响引发了众多关注。根据定向技术变化理论,在完全竞争假设下,劳动份额由资本-劳动比率、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弹性所决定,而资本深化对劳动份额的影响与要素替代弹性有关。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弹性共同决定了技术进步的方向。在众多研究中,对技术进步偏向的理论解释和实证测度一般是基于完全竞争假设的,仅有少数研究在产品市场扭曲假定下测算了技术进步偏向。然而,忽略市场扭曲,将造成替代弹性估计偏差,进而错误判断技术进步偏向和资本深化的作用。

市场缺陷也是解释劳动份额变化的重要视角。一些研究发现产品市场垄断能力增强将导致劳动份额降低,而在要素市场扭曲方面,现有研究主要讨论了劳动力市场管制与谈判能力、资本市场管制与国企改革对劳动份额的影响。虽然已有大量文献探讨了市场扭曲对劳动份额的影响,但这些研究一般是在劳动份额回归方程中加入市场扭曲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仅能得到市场扭曲的边际效应。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扭曲成为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考察要素市场扭曲对劳动份额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有研究在考察技术进步偏向和市场扭曲两种因素对劳动份额变化的作用时通常只考虑了其中一种因素。因此,我们首次将技术进步偏向与市场扭曲两种因素整合到同一个分析框架中,探讨中国劳动份额变化的原因。我们的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拓展了已有研究:首先,我们采用分解框架,测度了要素市场扭曲和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份额变化的实际总效应,而不是现有研究在回归分析框架下估计出的边际效应(或弹性)。 其次,我们建立了要素市场扭曲条件下的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在测度技术进步偏向时考虑了要素市场扭曲对生产函数的影响,避免了因忽视要素市场扭曲导致对技术进步偏向的估计偏误。最后,我们发展了一种测度要素市场扭曲的新方法,即基于生产函数的影子价格模型,该模型能够识别各要素的绝对价格扭曲,弥补了基于成本函数的影子价格模型只能识别相对价格扭曲的不足。

采用以上方法和1985-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我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否考虑要素价格扭曲因素,在研究期间内,资本和劳动之间为总替代关系,但替代程度有减弱的趋势。 第二,资本效率在研究期间主要表现为下降趋势,而劳动效率为上升趋势,因此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劳动增强型。在资本-劳动为替代关系时,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偏向劳动,提高了劳动的相对份额。第三,研究期间,资本实际价格低于其边际产出,而劳动实际价格高于其边际产出。不过,资本负向扭曲和劳动正向扭曲的程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要素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第四,由于资本和劳动为替代关系,资本深化导致劳动相对份额年均下降2.16%,而劳动相对资本的价格扭曲系数表现为上升,使劳动相对份额年均下降2.04%。不过,幸运的是,由于技术进步主要偏向于劳动,对劳动相对份额的年均促进效应达到了4.17%,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资本深化和价格扭曲的抑制效应,阻止了劳动相对份额的快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