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地权稳定性与劳动力非农转移
发布时间:2019-05-08 16:58:16

 洪炜杰 胡新艳(华南农业大学),《经济评论》2019年第2

 

地权稳定性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cemoglu et al.2001)。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关注了地权稳定性对我国农业投资(钟甫宁、冀县卿,2009;黄季焜,冀县卿,2012)以及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影响(程令国等,2016;胡新艳等,2016)。显然,农业投资和土地要素投入的变化,最终必定通过影响农村劳动力务农收益进而影响劳动力转移决策。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又关系到我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及其现代化,所以关于农地产权如何影响劳动力迁移,值得学理上给予足够的关注。

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户只拥有承包经营权的产权结构,会造成农地产权的天然模糊性,这导致农户如果外出打工或者将农地撂荒,存在被集体收回或者他人占有的风险,从而不稳定的农地产权会抑制劳动力非农转移。然而,不稳定的农地产权意味着农户未来的投资可能随着农地产权的改变而遭受损失,从而抑制农户的长期投资积极性,降低农户务农的收益,从而导致农户外出打工。土地既是农户的财产,同时也是农户的生产资料,而不同的文献则多侧重于对其中一方面进行强调。事实上,农地产权兼具财产功能和生产功能,两者从相反的路径影响农户劳动力非农转移,两条作用路径的相对强度随着农地制度改革的进程而发生变化,因此,农地产权稳定性如何影响劳动力非农转移需要重新审视。

我们整合土地的财产与生产双重功能,构建“2(两种功能) ×2(两种权益诉求) ×2(两种作用方向)”的分析框架,利用全国九省(区)2681个农户样本数据,从农地是否调整、调整频率和调整程度等不同角度分析产权稳定性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地权稳定性的降低会弱化农户的长期投资激励,从而促进农户外出打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农地调整频率增加和调整幅度变大,对家庭劳动力的配置行为影响也逐步增强。以同县不同镇的农地调整率为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依旧稳健。

可见,随着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户外出打工后的失地风险得到有效的遏制。农地产权对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决策更多表现在影响生产功能上。这意味着,农地产权稳定性具有要素生产价值的提升功能,农地产权稳定性增强能够提升农地的生产功能及其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户的务农收益,吸引农户向农业分配更多劳动力。从这一角度看,地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对谁来种田的担忧。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的新一轮农地确权,这是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农地承包关系的长久不变,无疑能够进一步提高农地产权的稳定性,将有利于农地生产性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吸引更多劳动力进入农业部门;并且,通过农地确权的产权稳定性提升信号,可以诱导在非农部门的弱势人群回乡创业。从这一角度看,产权稳定性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有利于减少行政性农地调整干预对就业成本收益的扭曲,促使农村劳动力依据比较优势选择务农或非农转移,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分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