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身份怎样影响我们的经济决策?
发布时间:2019-01-18 16:48:43

 汪敏达(东南大学)、李建标(南开大学)

   《身份经济学理论与实验研究综述》,《经济评论》2019年第1

 

随着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神经经济学的发展,微观经济理论已经更多考虑个体异质的偏好、信念。然而,个体的决策必然受到社会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经济学家开始广泛探讨一类重要社会背景因素,即身份及其认同(identity or identification),由此发展出身份经济学,即研究身份认同如何影响决策以及人们如何处理身份问题的经济学领域。

什么是身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TajfelTurner1986)发展的身份认同理论认为,人们会将自己归属于某些社会中的分类即身份,身份认同会影响其行为。阿玛蒂亚·森(1985)较早将身份引入经济学研究,他指出,身份即是人们如何看待其自身。Akerlof Kranton20002010)认为身份描述了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归类以及自我形象,也包括个体对其他人的归类,描述了个体对自己的感觉以及人们的行动对这种感觉的影响。身份定义了其社会类型,与一定的社会规范相联并影响其决策。总而言之,身份可以被看作个体属于何种社会分类的标签,个体往往需要遵循这种身份相关联的社会规范。

身份会怎样影响经济行为和决策呢?目前研究最广泛、最充分的身份影响经济决策机制,可以称为群体间态度差异机制。研究发现,个体对群体内外成员态度有着很大差异:个体倾向于对同一身份的人给予宽容、照顾和合作,而对其他身份的人却作出排斥、偏见、自利甚至攻击等行为。身份认同带来的这种党同伐异,影响了诸如分配与再分配、合作倾向、协调水平、冲突与竞争强度等多个方面的决策。不过,研究也发现,人们并不总是党同伐异。首先,很多人不见得认可不同身份之间应该差别对待;其次,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组群结构特征(比如群体的规模)也影响这种差别对待。总之,群体内外偏差是否产生,取决于个体如何在身份带来的效用与自利行为带来的受益之间权衡,而身份的效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有多么认同其身份。事实上,是认同而不是抽象的身份影响了人们对同身份和异身份人的差别对待。

当然,身份并不仅仅只通过群体间态度差异来产生影响。身份认同有时是认同这一身份群体所遵循的社会规范,有时则是看重这一身份所蕴含的阶层、社会资本等价值,并通过信号发送来强化他人对自己所属身份的认知,从而达到预期的社会形象和自我形象。这种基于认同的信号选择和发送的行为深刻影响个体的消费、规范遵循等决策。值得注意的是,神经经济学研究进一步发现,身份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深刻影响了个体在决策时的脑神经反应。已有一些研究开始探讨涉及群体身份的行为博弈中的脑神经反应网络,为党同伐异的行为提供了神经机理的证据。脑电波证据更多地揭示了经济决策中身份对注意力分配的影响,即群体间态度差异背后的思考以及注意力分配的改变。

未来,对身份影响经济决策的其他机制的研究,首先必须拓展机制研究的视野,应该把社会阶层等机制,与身份特有的内涵如身份特征、归属感、规则认同结合起来考察。其次,认同是人们主动选择或被动认可的归属。身处网络化和全球化时代的个体,当其面对丰富的流动机会时,面临多重身份的冲突身份和自我选择的难题。学界开始更多从理论上关注这些问题。最后,身份经济学研究可以从中国社会所面对的身份问题入手,理解和解决中国面临的身份对决策的影响。在中国,西方国家所面临的身份问题如族裔矛盾、宗教矛盾并不突出,但身份认同并非在中国没有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中产底层等词汇不断见诸网络和报端,也成为民众极为敏感和关注的话题。这意味着,关注中国的身份经济学,有必要从城乡、地域、民族等视角探究身份影响经济决策机制的特点,探究身份造成的行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