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前端污染治理对我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1-18 16:47:00

 张慧玲 盛丹(南开大学)

《前端污染治理对我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边界断点回归方法的研究》,《经济评论》2019年第1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逐步显现出各种问题,不仅难以维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资源与环境也面临着不堪重负的局面。当前我国不仅要解决四十年发展中遗留的环境问题,而且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的问题,处于从投资驱动发展转型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攻关期。那么环境管制政策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能否带动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生产率,为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都试图寻找一种可行的措施,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事实上,环境管制包括空气质量管制、排放标准规制、清洁生产审核等多种政策类型。不同类型的环境政策对企业微观主体行为的影响也不尽一致。现有关于环境管制对生产率影响的文献主要聚焦于末端环境管制,而忽略了前端污染治理的影响差异,更没有对其影响渠道进行分析和检验。为此,我们将视角从末端环境管制转向前端污染治理。末端环境管制的基本思想是先污染、后治理,通过对已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再处理,以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是污染物的处理不仅耗费大量的资金,而且大多情况下,污染物并不能被彻底消除,只是稀释和转移,为未来的发展留下隐患。不同于末端环境管制,前端污染治理是以前端预防取代末端治理为基本思想的环保战略,要求将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减少所产生的污染物。前端污染治理实质上是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一条集约型的增长道路。这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还有助于革新企业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鉴于此,我们以地方清洁生产政策为例,采用企业层面数据,基于边界断点回归方法考察前端污染治理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证明,前端污染治理政策不仅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采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直接提升了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而且通过提高市场的进入门槛,产生了优胜劣汰机制,使高效率企业得以进入和存活,最终提高了整个市场的生产率水平,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前端污染治理对企业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主要作用于污染密集型行业、小规模企业和民营企业。

研究证明了前端污染治理对企业成长和经济转型发展的积极影响,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实现环境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继续推行和深化清洁生产政策,在各个行业,尤其是污染密集型行业,建立清洁生产体系,积极研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明确清洁生产标准,扩大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此外,能够驱动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改善环境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严格的环境执法,因此政府要注重清洁生产审核的强制原则,建立科学的环境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