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铁路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8-11-14 09:14:10

 魏立佳 张彤彤(武汉大学),《经济评论》2018年第6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非常迅速。至2016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4万公里,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在技术革新和技术引进的驱动下,铁路交通不但实现了运营里程的突飞猛进,而且实现了行驶速度的大幅提升。铁路作为交通方式在中国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即作为省际、区域间人力、货物交流的主要方式。铁路的旅客周转运输量多于公路,是所有交通方式中最多的,而其运程又主要满足省际和地区间的长途旅行需求。应该说,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只有铁路才是承载跨省、跨区域的客货运任务的主要运输方式,其他运输方式在长途客货运输方面都是铁路的有益补充。

虽然中国铁路发展已经实现了数次跨越式发展,铁路对经济、社会诸方面影响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铁路本身的发展,现时许多关于铁路的争论甚至还停留于火车票价是否能够覆盖运营成本等有失偏颇的话题。然而,铁路作为公共资源并不一定需要盈利,而是应该力图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对铁路的研究并不应该局限于铁路本身,而是应该对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做全面的评判。这类研究对中国未来铁路规划与建设,以及中国向其他国家的铁路建设、技术输出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们从社会成本改进、人口与劳动力、市场联入和空间溢出四个方面梳理铁路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1)社会成本改进是指铁路运输降低了地区之间的旅行成本、货运成本和相应的时间成本,同时还从整体上降低了运输所产生的环境成本。(2)铁路尤其是高铁的开通能够显著促进人口流动、劳动生产率提升和劳动力市场整合,高铁开通还使旅游人数得到了快速增长。(3)市场联入是指铁路能够使分割的国内市场逐步趋同,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互联互通,使生产资料和产品在经济体的总体市场中进行优化配置。(4)空间溢出是指利用空间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铁路对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促进作用。

从我们对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铁路发展相关的经济学文献常常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例如,不同的文献或发现铁路对经济增长率的促进作用不同,或发现铁路对人口集聚、人口流动的改变不同等等。但是,这些文献的结果其实具有既区别又统一的内在逻辑。比如,探究铁路对某些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影响,可能是非正面的,因为铁路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结果也许伤害了落后地区;但如果从经济总体上来看,过去的文献大部分都发现了经济体增长率的显著提升以及明显的溢出效应。又比如,铁路对人口流动和人口集聚的影响在欧洲国家和中国也不一致,这是由于欧洲国家和中国的城市规模截然不同。中国的城市规模远大于欧洲,导致其市内交通的时间成本巨大。因此,铁路无法降低中国城市居民的集聚程度,却能够降低欧洲城市居民的集聚程度。

中国作为世界上铁路运行里程最多,高铁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近几十年以来积累大量铁路发展的资料与数据。在未来,积极运用这些资料与数据推进铁路和高铁的相关经济学研究,既有助于经济学大厦本身的不断完善,又能为我国和其他国家的铁路规划与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