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兼对“EKC”假说的再检验
发布时间:2018-11-14 09:12:34

 占华(南京财经大学),《经济评论》2018年第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日益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经济及社会后果,无益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要求,明确现阶段污染因何而起对各级政府的环境治理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学术界重点关注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贸易等因素对污染排放的影响作用。其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较好地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成为研究两者关系的经典理论。

相关的研究大多关注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且大部分研究都发现人均收入与污染排放之间存在较显著的U关系,从而验证了EKC假说的适用性。但不足的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可能产生的影响未得到应有重视,也即相关研究在关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时没有考虑收入分配因素的影响。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生态环境恶化和收入差距扩大是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十三五规划对防治环境污染和缩小收入差距做出了详实的安排。故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出于衡量政策环境效应的角度考虑,政府围绕降低收入差距的政策安排是否与环境保护诉求高度契合?考虑收入分配因素后EKC假说是否依旧适用于中国?上述问题的解答对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有着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鉴于此,笔者首先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系统梳理了收入差距对污染排放影响的理论作用机制,探讨了收入差距通过影响政府政策、社会规则、环境意识、规制强度以及地区间产业转移和技术外溢等因素对环境发挥的作用,进而针对上述理论分析与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假说。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国1997-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回归,并在回归过程中充分考察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一是考虑收入分配后中国的EKC假说依旧成立,长期中污染排放随人均收入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二是收入差距与环境污染间存在稳健的N非线性关系,鉴于中国现阶段基尼系数大多位于两拐点值之间的事实,故总体上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环境质量改善;三是收入差距的环境效应有着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收入差距和环境污染的关系与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存在差异,类似的差异也存在于不同收入差距程度地区;四是人均收入与环境管制是收入差距对环境发挥影响的可能途径。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各级政府既要逐步缩小地区环境治理投资与环境管制强度的地区差异,又要有效抑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具体地,要大力治理行业收入差距、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缩小不同岗位间的收入差、协调中西部经济发展、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不仅如此,各级政府在环境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及群体的特殊情况,既要通过消费补贴等形式逐步降低污染密集型产品在低收入群体中的消费比重,又要基于污染排放或经济利润等指标征收相应污染税,让污染治理责任与企业收入水平有效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