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延迟退休应考虑老年劳动者产出效率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8-09-14 10:07:53

  

 刘万(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不同年龄组别的城镇劳动者产出效率研究——兼谈对合理延迟退休年龄的启示》,《经济评论》2018年第4

 

2015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国家人社部也提出通过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延迟退休何时开始实施、渐进期有多长,未来合理的退休年龄到哪一岁,学界研究方案颇多,但未形成统一口径。

来如何安排延退节奏,即何时开始延迟、花多长时间完成延退,持续观察临近退休者的相对产出效率变化(也可通过工资水平或就业率的变化)也有必要。老年人一般工作经验丰富,如果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产出效率与其他年龄劳动者一样有稳定保证,自然地在劳动力市场也会受到欢迎,则延退的市场条件更加充分,实施起来也更顺理成章,延退节奏也可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来掌握。反之,当他们的产出效率并未与时俱进,或相对其他年龄劳动者有明显下降,没有适应中国当前或未来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经验贬值速度加快,以至于其就业、工资收入表现不佳,而年轻人凭借受教育多等优势,在劳动力市场地位不断提高时,实施延退政策或延迟节奏安排过快就可能会面临较大阻力。老年劳动者产出效率的持续改善应是延退的前提条件。

一般地,劳动者年龄-产出效率特征曲线呈倒U型,即中间高、两端下沉,由于不同年龄组的人力资本结构有差异,而社会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本条件要求有变化,因此不同时期劳动者年龄-产出效率特征曲线也会有变化。反映老年劳动者产出效率的曲线右端下沉如果放慢,说明临近退休时产出效率存在改进,无疑有利于延退;如果加快,则说明其效率已在走低,此时不宜简单照搬一些典型工业化国家的目标退休年龄标准,在短期内完成延退工作。应注意到,退休年龄调整轨迹,中国与这些国家存在差异。后者退休年龄起点本来很高,在20世纪初时大都为65岁,只是在后半叶有所下降,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上调带有恢复性,而中国是基于低起点的上调

2000年和2010年两截面宏观数据估计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劳动者的产出效率-年龄特征曲线也呈倒U型。2000年效率最高的年龄组为45~49岁,尽管曲线右端下沉,但显示高龄组依然有较高效率;2010年效率最高的年龄组为30~34岁,曲线右端进一步下沉,反映高龄组的相对效率有所下降。鉴于工资是衡量效率的重要指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2~2012)各年份微观数据也显示,10年间非公共部门城镇劳动者工资-年龄特征曲线的变化反映了高龄组相对工资水平在下降,但是这种下降大概以2009年为界,前期下降趋势在此时止步,甚至开始略有回升,但是否会随中国劳动力人口绝对规模减少而出现上升趋势,还无从判断,仍需继续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

总之,在安排未来延退计划时,不能仅考虑人口因素、养老基金收支的变化,还应考虑老年人相对产出效率(及受其影响的就业、工资等经济因素)的变化,尽量使延迟节奏与其产出效率改善状况相一致。由于效率又与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也不能忽视我国低学历劳动者占绝大多数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而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2016OECD国家数据显示,55~64岁、45~54岁、35~44岁、25~34岁四个年龄组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人数占比分别为32%25%19%16%,而中国分别高达88%76%77%64%。中国六普数据显示,即使到2025年, 50~59岁年龄组城镇人口中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者人数占比仍接近70%,到2035年占比仍高达50%OECD国家的老龄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与其他年龄组差异较小,这可能造成了这些国家高龄劳动者仍有很高产出效率。而中国高效率的年龄组偏年轻化,因此中外差异决定了延迟退休政策必然要基于国情,谨慎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