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评论》2018年第4期
标准制订是企业强化市场势力的重要潜战略。标准明确了特定领域内的技术规范,而对于标准制订企业的竞争对手来说,适应这些技术要求可能意味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一系列调整。因此,标准很可能被策略性地用于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强化自身的市场势力。一些经验性研究发现,厂商的确因遵循标准规范而承受了显著的“遵从成本”(compliance costs)。
然而,标准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渠道并非仅存在于对在位厂商的成本影响之中。正如经典产业组织理论所指出的,市场进入和生产率构成市场势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这两者亦会受到标准化的影响。首先,“遵从成本”效应并非仅存在于在位企业。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新标准的制订可能意味着额外的进入成本。理论上来说,存在着标准化通过抑制市场进入,进而间接影响在位企业市场势力的经济机制。其次,大量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认为,标准化对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标准在汇集技术诀窍和知识的同时,不像专利那样具有排他性产权,因此可以带来显著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标准可以提高产品兼容性,降低因协调问题所可能引致的交易成本;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标准具有质量信号效应,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成本;标准在降低产品多样性的同时,也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在长期带来生产率的增长。这些研究表明,同样可能存在着标准化通过影响企业生产率进而间接作用于市场势力的渠道。
因此,标准制订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是多种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首先,标准制订企业可能利用标准来给市场中的竞争对手施加 “遵从成本”,进而削弱这些企业的竞争地位。其次,“遵从成本”可能提高进入成本,降低潜在进入威胁对在位厂商市场势力的抑制作用。最后,标准化对企业生产率可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生产率是影响企业市场势力的核心因素之一。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行业数据及企业微观数据,笔者对上述影响机制进行了经验检验。首先,从总体影响来看,标准制订显著提高了企业的价格加成率。然而,在进一步将标准制订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区分以后可以发现,这种影响主要集中于无标准制订活动的企业中。进一步区分标准的属性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无论是强制标准还是推荐标准,对标准制订企业均没有显著影响;而在未参与标准制订的企业样本中,推荐标准对企业市场势力存在显著的正效应。
为进一步分析上述结果的内在机制,笔者基于中介效应分析方法,考察了标准制订、市场进入、生产率以及市场势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了四个主要结论:第一,在位企业的标准制订活动对市场进入存在显著的阻碍作用:无论是从标准制订活动整体来看,还是进一步区分标准属性,各标准制订对市场进入的影响均负显著。第二,标准制订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标准制订企业到未参与标准制订企业的显著正向外溢效应。这主要表现在标准制订对制订标准企业的生产率缺乏显著影响,而对未制订标准企业的生产率则存在显著正效应。第三,市场进入显著抑制了企业市场势力,而生产率则与市场势力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的确存在标准化通过影响市场进入和生产率,进而间接影响市场势力的渠道。第四,排除市场进入和生产率的影响之后,标准制订对企业市场势力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这一结果意味着,在排除市场进入和生产率上的间接影响后,标准制订的主要影响可能表现为给竞争对手带来“遵从成本”,进而削弱了这些厂商的竞争地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如果只控制市场进入,那么标准制订对市场势力的正效应仍然显著存在;只要控制了生产率,标准制订对市场势力的影响就变为负显著。这说明,标准制订对生产率的正向外溢效应是标准制订提高未制订标准企业的市场势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