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了吗?
发布时间:2018-05-28 08:28:03

 陈明(广东金融学院、中山大学)、魏作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基于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的角度》,《经济评论》2018年第3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一进一出式的对外开放单车道已不能满足制造业国际化的要求,通过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带来的高级生产要素投入来推动中国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和服务方向的新型制造业发展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是否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呢?

不管是本国(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处于低水平、与国外大体持平,还是高水平状态,由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带来先进的技术含量高的中间投入服务产品是制造业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条件之一。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会出现波折,从短期看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减速,但从长期来看,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有助于世界各国在全球市场中更加专注于对该国来说具有相对优势的制造业产品,使该国制造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进而有助于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

 我们采用完全消耗系数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投入服务化的测度指标,构建与制造业细分行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指数,建立基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型,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影响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决定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产生的影响较弱。在细分生产性服务业中,处于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层的信息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开放所产生的正向作用大于处于生产性服务业外围层的金融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和商务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开放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究其原因: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主要由生产性服务构成的制造业高端生产链条而言,中国制造业主要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为主,发展层次较低,导致其与由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而带来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技术不相匹配。二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结构单一、 开放深度不够和开放领域过于狭窄,以至于制造业不能有效地利用因为开放而获得的先进生产性服务技术来提高自身生产率。三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部门与制造业生产环节的关联较弱,开放度大的部门与制造业关联较小,而开放度小部门与制造业关联较大。四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网点布局与制造业布局不相称,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多集中在大城市核心区域,制造业多集聚在城镇,这使得交易成本上升,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升级。

 以上分析带来一些政策启示:首先,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一方面应放开生产性服务市场准入门槛,打破国内原有制度壁垒,着力吸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外资企业(如集成电路、医疗设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企业)落地生根,实现先进生产性服务要素在制造企业间的高效配置;另一方面应鼓励金融、电子信息、移动通信、会计法律、资产评估、海外救援等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国际化发展,帮助制造业生产率较高企业依托现有优势设立境外分支机构,以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其次,营造激励生产性服务创新发展的宽松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鼓励低附加值企业承接研发设计、检测维修、财务结算和售后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在有条件地区试点开展高附加值项目境内外检测维修和再制造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