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中国强弱势费雪效应转换机制的动态识别——基于无限状态Markov区制转移误差修正模型
发布时间:2018-03-14 16:15:31

 刘洋  陈守东  吴萍(吉林大学),《经济评论》2018年第2

 

著名经济学家费雪认为:在零税收和理性预期情形下,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论断即费雪效应理论。换句话说,产品价格的上涨,应该在货币成本中得到体现,否则贷款人到期货币的购买力将受到损失。为了保持实际购买力不变,保持实际利率的稳定,当物价上涨时货币当局倾向于通过加息的方式来稳定物价,反之亦然。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费雪效应是名义利率充分反应预期通货膨胀率的重要标志,利率存在市场化反应通货膨胀预期的机制。特别是在一些坚持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的发达国家,费雪效应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事实上,也并非所有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都始终存在强费雪效应,即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始终保持着接近一比一的变动。当法国在1982年前后基本完成自1965年开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之后,相比强费雪效应而言存在时间更长的是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比例不足一比一的弱费雪效应,出现了强弱费雪效应的转换机制。可见,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并不代表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比例要始终保持一比一的水平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有更多学者在反思过程中检讨货币政策通胀目标制的不足。同时,有研究表明即便没有陷入零利率陷阱,利率工具的使用也是有成本的,过度频繁的利率调控不利于通货膨胀的稳定性。米什金(2011)在总结美国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的经验教训时,强调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和降低货币政策执行成本的重要性。

1996 年我国央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算起,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20年,逐步实现了债券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利率也成为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显著,名义利率已经可以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但是,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名义利率还不能完全实现平滑传导。研究表明,2007年之前我国长期仅存弱费雪效应,而2007年之后我国出现了强弱费雪效应的转换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反应通胀预期的弱费雪效应背景下,货币政策的积极调控作用对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确保了政策目标的实现。研究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货币政策预期本身也成为影响通胀预期和市场利率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市场预期货币政策转向期间,政策和市场的叠加效应,会对名义利率在短期内造成显著的冲击,体现为对通胀预期的过度反应。2016年以来,我国的费雪效应始终较弱,货币当局需要结合多重手段,在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主动加强政策工具对通胀预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