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使用互联网会增进居民的幸福感吗?
发布时间:2018-01-22 10:55:35

祝仲坤(中国人民大学)、冷晨昕(中国农业大学)

《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来自CSS2013的经验证据》,《经济评论》2018年第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开始野蛮生长,并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状态(江小涓,2017;陈思宇等,201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从新闻搜索到通讯社交,再到购物理财、视频游戏,互联网正逐步与人们的工作、娱乐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深度融合。

那么,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会给居民带来幸福吗?众所周知,幸福感常被称为隐藏的国民财富,是绝大多数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是个人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与内心状态的主观反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衡量民生的重要指标(陆方文等,2017)。因此,研究互联网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更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工具,让人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成果、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根据事实经验以及已有相关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幸福感影响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一方面,互联网使用可能通过提供信息获取、休闲娱乐、互动参与和网络消费等路径以及为人们提供表达民意、反映民情的平台,对人们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当然,另一方面,由于网上信息的垄断、网络技术的滥用以及网络使用主体的不合理利用等,互联网也可能导致网络成瘾,不仅会减少社交参与度,甚至可能诱发网络犯罪、诱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从而对幸福感带来消极影响。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结合2013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hinese Social Survey,简称CSS)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幸福感产生的影响。该项调查是一份全国范围的双年度纵贯性抽样调查项目。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概率抽样的入户访问方式,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2013年完成调查问卷共10206份。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居民2012年的通讯支出作为工具变量,运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条件混合过程估计等多种方法得到了稳健、可信的估计结果。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进一步来看,不同群体使用互联网获得的幸福效应存在异质性。其中,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比城镇居民获得的幸福效应更明显,同时,中西部地区居民使用互联网获得的幸福效应要比东部地区居民更明显。

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应当将互联网作为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有力抓手 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互联网建设步伐,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为民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民众共享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成果。尤其要结合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多种模式,让普通民众感受互联网带来更多获得感。不仅如此,互联网+”时代还要求政府与社会之间打破壁垒,让居民能够发表政治见解、表达利益诉求,通过互联网这一便捷渠道,形成政府与居民间有效的互动与反馈机制,力争使互联网成为监督好声音民主大舞台。此外,由于教育隔离以及互联网知识的匮乏等因素,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数字鸿沟现象依然明显。为此,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其尽快补齐互联网基础设施上的短板,还应当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催化作用,着力推进互联网+农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旅游等扶贫新思想、新模式,力求使精准扶贫工作获得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