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商业性信贷能有效支持贫困农户发展脱贫吗?
发布时间:2018-01-22 10:29:25

 

贺立龙(四川大学)、黄科(中国人民大学)、郑怡君(四川大学)
《信贷支持贫困农户脱贫的有效性:信贷供求视角的经验实证》,《经济评论》2018年第1
 
商业性信贷能否支持农户脱贫,如何支持农户脱贫,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信贷向穷人提供发展资金,为之创造脱贫机会。但商业信贷追求市场回报,又容易将穷人排斥在外。
当前信贷支持贫困农户脱贫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方式,有效性体现为信贷支持贫困农户的精准性和助益农户生产脱贫的定向性。基于农户相对贫困分层测度,我们采集深度贫困地区农户信贷活动数据,从供求两方面对信贷扶贫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
信贷支持农户内生发展的定向性不明显。农户信贷动机与用途关系到信贷需求意愿,但对信贷供给无显著影响。实证表明,生活消费促进信贷需求,生产资料购置对之无影响,反映了农户借贷的应急与保障动机强于发展动机。生产经营类项目未获得明显的信贷供给偏向。
信贷扶贫针对贫困人口的精准性不足。统计表明,农户越贫困越青睐非正规信贷而排斥正规信贷,但获得的供给都有减少。计量分析验证了贫困农户难以取得正规信贷的结论。
农户信贷需求的强弱受制于金融信息以及学历、生计状况。主动获取信贷信息的农户的信贷意愿更强。受教育水平高或商业性收入较多的农户也表现出较强的信贷需求。
农户的信贷可得性与信息因素、与亲朋邻里关系良好度和收入结构相关。主动获取信贷信息的农户获得信贷支持概率大;农户与亲朋邻里关系良好,商业收入与工资收入较多,意味着更强的偿债能力与资产担保能力,更容易获得信贷资金供给。
正规信贷与非正规信贷在农户供求两侧有不同表现。与亲朋邻里关系良好、家庭人口多的农户依赖非正规信贷,教育水平高、商业收入多的农户倾向于正规信贷。非正规信贷供给与亲朋邻里关系有关,正规信贷“嫌贫爱富”特征明显,更偏好有贷款经历的农户。
脱贫攻坚进入新时代,提升信贷扶贫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设计“发展型”信贷产品,强化信贷帮扶的内生脱贫效应。信贷机构可推出特色产业贷款、土地权利和林权抵押贷款、教育贷款等“发展型”信贷产品,在增加信贷收益的同时,补充农户资本存量,提升其生产脱贫与可持续生计能力。信贷扶贫与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协同进行,能强化生产收益回报,引导信贷机构对生产类项目的授信,帮助农户内生脱贫。
二是开拓“亲贫式”信贷业务,提升信贷扶贫的精准性。开发“亲贫、益贫”的信贷业务,设置贫困者偏向的甄别条件,将信贷资金投向脱贫效应大的贫困户创业就业领域,比如特色资源创业担保信贷、贫困党员创业信贷、技能培训信贷等。通过贫困户资格条件、特色资源与市场前景等授信条件设置,强化配套政策支撑,提升信贷扶贫的精准性与可持续性。
三是破解“信息贫困”与惧贷心理,激活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扩增普惠金融农村网点体系,推广互联网金融技术手段,强化信贷扶贫政策与业务宣传,引导贫困农户主动进入信贷市场,克服惧贷心理,释放有效需求。做好农户信贷引导,约束不当信贷诉求,规范信贷资金使用流向,管控个别农户“过度借贷”、“超支乱用”行为,防止信贷致贫现象发生。
四是发掘信贷扶贫的商业回报及声誉价值,增加对贫困村户的信贷供给。识别生计能力强、有特色资源依托的贫困农户,瞄准其生产与投资创业的资本需求,提供潜在商业回报高、风险可控的信贷产品,如“教育贷”、“创业贷”、“电商贷”,实现经济效益。金融机构成立专门的信贷扶贫部门或团队,在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帮扶中形成声誉效应,强化品牌价值。
五是积极引导非正规信贷活动,探索构建村户信用档案,增加贫困农户信用及社会资本,引导亲朋信贷、村户互助借贷活动健康发展。做好民间借贷最新司法解释的基层传达,推动民间借贷规范化和透明化,管控违规金融和不良信贷。引导非正规信贷资金流向生产活动,减少人情来往的资金空转。针对无偿贷能力的贫困群体,出台兜底性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