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什么因素驱动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
发布时间:2018-01-22 10:28:51

 

俞剑(中央财经大学)、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程冬(范德比尔特大学)、郑文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消费结构升级、要素价格扭曲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经济评论》20181
 
农业劳动力从边际产品价值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至边际产品价值较高的非农业部门不仅是提高总体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从早期农业社会的80%下降到2012年的5%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却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背后,是什么因素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到底是消费结构升级在驱动,还是部门技术进步在使力,抑或人为造成的部门要素价格扭曲所致。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讨论。
从理论分析上来看,当居民收入处在较低水平时,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食物消费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较高。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对工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的消费需求将逐渐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进而造成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消费结构升级驱动假说,相关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
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发现,农业部门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不仅如此,非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也会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非农业部门。前者被称为劳动力推动效应,后者通常被称为劳动力拉动效应,两者共同构成了技术进步驱动假说。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非农业部门的高工资和高待遇是驱动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重要原因。因此,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要素价格差异也是驱动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向非农业部门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理论可以归结为要素价格扭曲与可替代性驱动假说。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考量,我们改进了阿尔瓦瑞·库阿德拉多(Alvarez-Cuadrado)和波什科(Poschke)的两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试图将需求方因素、供给方因素和要素价格扭曲等因素同时纳入模型考虑。通过缜密的参数校准和数值模拟,我们定量考察了消费结构升级、部门技术进步和要素价格扭曲等因素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果发现:促成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导因素是复合型的,这与美国经济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所不同。其中,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最大,紧随其后的是部门间资本租金扭曲与部门技术进步。相比之下,部门间工资扭曲的影响程度较弱。因此,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广新技术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应用与普及,保持非农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合理要素价格差距,都有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这对当前和未来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