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经济空间集聚与碳生产率
发布时间:2017-11-13 14:41:50

 

刘习平(湖北经济学院)、盛三化(三峡大学)、王珂英(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空间集聚能提高碳生产率吗?》,《经济评论》2017年第6期。
 
当前,中国的碳减排面临巨大的压力,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实现在2030年前后碳排放达峰之前的首要选择。然而,经济空间集聚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空间组织形式。在中国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区域层面,经济空间集聚特征非常明显,而且还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我国碳生产率也得到了提高,那么,碳生产率的提高究竟是不是经济空间集聚带来的,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内在关联?
从理论上来看,经济空间集聚能够通过规模效应、技术的外部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来减少碳排放,从而提高碳生产率。但是,经济空间集聚能否提高碳生产率与上述三种减排效应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密切相关。如果由于不同层面的集聚形态、不同的集聚模式以及与集聚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力量导致减排效应的传导渠道受阻,不但不能有效地提高碳生产率,相反会带来碳生产率的损失。这说明经济空间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是复杂的,必须结合中国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具体特征,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展开深入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当前碳生产率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名词,我们考虑把经济空间集聚和碳生产率结合起来研究,根据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的文献很少关注经济空间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实际上,经济空间集聚涵盖的范围大、层次广,在影响碳生产率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与碳生产率密切相关的概念为能源效率,当前为数较多的文献研究了经济空间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但从研究视角和层次上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拓展:一是从经济空间集聚的视角研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二是按照新经济地理学对经济空间集聚的划分,体现为企业、产业和区域三个不同的层面有必要进行细分研究;三是西方经济空间集聚理论需要和中国的情况紧密结合,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经济空间集聚也是导致碳生产率变动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采用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构建动态GMM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别从企业、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实证研究经济空间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以市场动力为基础的微观企业向市场中心靠近能够提高碳生产率水平。多样化的集聚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碳生产率,专业化的集聚模式对碳生产率影响不显著。政府对产业集聚干预带来的资源错配不利于碳生产率的提高,其中,政府通过金融干预导致的专业化集聚比多样化集聚带来的碳生产率损失更大。表征区域层面聚集的城市就业密度对碳生产率产生了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两者呈现倒U型关系。
关注中国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对于优化经济要素空间形态以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后续的研究可以结合经济空间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和传导渠道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以得到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