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扶贫开发政策如何与社会保障扶贫政策进行优化组合?
发布时间:2017-11-13 14:40:59

 

李志平(华中农业大学)《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政策的最优组合与效果模拟》,《经济评论》2017年第6期
 
扶贫开发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是我国减贫体系中最重要的两根支柱,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形成最优政策组合,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追求的目标。甘肃省康乐县景谷镇阿姑山村一家六口因贫穷而杀子、自杀的案例,起因于保障(低保),却落脚于扶贫(有三头牛)。血淋淋的事实说明,扶贫和保障政策并非具有天然衔接的性质。另外,在限期脱贫压力下,部分地方政府试图通过“迅猛”提高社会保障程度来满足脱贫条件,从而完成脱贫任务。一般情况下,如果贫困线是3500元,现在贫困户的收入水平是2500元,只要增加1000元,就可以达到3500元的标准。然而,在一些地区,保障水平增加了1000元,贫困户的收入水平还在2500元的水平上徘徊,从而出现了1+1<2的情况。虽然相当一部分学者都将1+1<2归因于贫困户的“等靠要”的福利依赖,试想,如果贫困户的安贫乐贫、偷奸耍滑的非理性行为在作祟,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会大幅度降低,而且这种非理性行为还会传染给其他贫困户,从而进一步降低当地的扶贫脱贫效率。
笔者并不认为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是社会保障政策扶贫效果不佳(1+1<2)的根本原因,而是由于两类政策之间的组合效果不够高。为此,首先将贫困户看做是理性的,然后从贫困的性质和风险角度,来分析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政策如何进行最优的政策组合。由于普遍缺乏足够的应对风险的机会和能力,一旦这些风险发生,贫困户不仅要承受已经发生风险带来的损害,还会牵扯到其他因素形成次发风险,进而循环累计形成各类贫困陷阱。在贫困陷阱普遍存在和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即便是完全理性的,在现有的贫困户自我保障手段、财政杠杆等条件下,保障政策只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对贫困户的短期福利和农村福利产生显著影响,但是,从中长期角度看,仅仅使用保障扶贫政策,保障扶贫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当前扶贫和保障的最优策略是“紧保障、宽产业”,今后一段时间的精准扶贫脱贫体系中仍然要将扶贫开发放在中心位置。减贫政策的优先顺序是:提高贫困户的资源整合能力、提高贫困户的技术水平、扩大扶贫资源规模和提高贫困户自我保障能力。
虽然文中仍有一些特别注意之处:比如,为了能够在简单的模型中将庞大的扶贫和保障都进行处理,不得已忽略了一些特性;比如,农村市场的二元特性、精准帮扶中上百万扶贫干部和工作队的巨大贡献、贫困户认知方面的差异,生产函数的形式也过于简单等。在一些小区域内,一两个优秀的扶贫帮扶干部,就可以带来贫困户脱贫致富。这些特性如果都能引入模型,将大大强化模型的解释能力。比如,做了一些“大胆”的假定,贫困户对扶贫和保障政策都有信心和耐心,实际上仍然有相当一些贫困户贪图现金和实惠等短期利益;再比如,哈蒙德中性的假说也经常受到质疑,来自非贫困户对贫困户的“超国民待遇”所形成的嫉妒、排斥等,将会逆转农村社会福利函数的性质,进而影响研究结论。但是,研究结论对于“质疑”当前保障兜底程度的“虚高”、“痛斥”贫困户的福利依赖行为进行了一定的解释,并对脱真贫、真脱贫的主路径进行了进一步的理清。显然,这个探索是非常有意思的,即便仅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