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地方政府政绩诉求、税收竞争与财政可持续性
发布时间:2017-07-12 13:09:30

 

孙正(天津财经大学),《经济评论》2017年第4
过去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中国一直奉行依靠政府支出来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进入新常态以后,中国经济面临着长期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与短期经济刺激的矛盾,过去依赖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发展的不良后果也逐渐显现,外加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导致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都大大增加,赤字率也首次触碰到“3%国际警戒线。在前述背景之下,联想到2013年审计署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全面审计,财政可持续问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也逐渐成为财税学者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
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之下,地方政府GDP论英雄的政绩诉求观,以及对税收日趋激烈的横向竞争是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那么,地方政府政绩诉求和税收竞争各自通过哪些渠道影响财政可持续性,作用机理有什么异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厘清作用机理:其一,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经济绩效考核,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性放权,赋予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绝对权限,同时地方政府又有刺激经济发展的主观愿望,长期来看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度,给企业带来比较严重的损害,不利于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导致经济发展与财政可持续性目标的偏离。其二,分税制改革所确定的中央与地方政府财税格局,无形之中加剧了地方政府间横向税收竞争,导致资源重新配置,增加了市场割据,不利于政府收入的增加。财政可持续性的改善与否最终决于地方政府政绩诉求与税收竞争的作用程度。
基于上述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以追逐GDP为核心的政绩诉求行为,以及相伴而生的地方政府之间横向的税收竞争改善了财政可持续性。另外,研究还发现地方政府政绩诉求与税收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也对财政可持续性产生了显著影响,税收竞争强化了失业率对财政可持续性的负向影响,弱化了地方政府经济增长速度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改善作用,强化了人均财政盈余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正向影响。
结果表明,调整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政绩考核机制,减少地方政府过度投资的冲动,缓解财政支出压力,从而减弱地方政府政绩诉求对财政可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并适当控制政府债务规模,保持合理的赤字水平,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与指标库,并构建政府财政可持续性预警机制。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注意货币投放与利率政策的配合使用,依据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对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实时进行微调,尽量使市场维持一个比较低的利率与汇率环境,减少政府内外债利息支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