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经济结构转变与增长实现
发布时间:2017-07-12 13:07:18

 

侯新烁(湘潭大学)
《经济结构转变与增长实现——基于中国省份经济结构动态空间模型的分析》,《经济评论》2017年第4
在中国,空间经济的分块布局呈现本来就孕育着结构难题。行至当下,参差不齐的发展格局是一部分地区先富战略安排的直接结果,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经济增长路径选择或有趋同或有差异。在梯度发展过程中,为谋求区域协调和增长稳定,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势必需要承受长期积累的结构扭曲的后遗症,而在学术分析中,却罕有识别经济结构转变的短期与长期效应的相关研究。结构调整内生于增长,那么重拾结构转变引致经济增长论题,阐释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实现逻辑更需强调系统化的空间运行机制,对于探析高增长与矛盾积累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对中国特质进行梳理,明确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密中国增长实践逻辑的关键之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无序性和转型增长期的出现,本质上根源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这结构是要素的结构也是空间的结构,因此对于空间分布和要素配置两个层面均需要给予重视,结构引致增长的判断应有空间与结构新视角的强调。
基于既有文献和相关理论的分析,笔者收集1978-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审视经济结构互动系统,构建了动态空间增长效应模型对短期直接与间接效应长期直接与间接效应矩阵进行识别,深入探讨了结构与增长作用关系的机制和内涵。具体以地区人均GDP为因变量,综合相关研究普遍关注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投资和消费结构等,将经济结构归纳为地区间和地区内两类,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为中国发展中结构与增长关系研究提供时空二维度的经验证据支撑。中国经济在均衡靠拢的经济进程中,不是静态的、平衡的,而是呈现系统性的、动态的发展问题。
上述研究结论为:动态模型并不否认经济结构影响增长实现的空间溢出机制;富者愈富的发展态势会通过本地区的时间滞后影响和其他地区的空间与时间滞后影响而被强化,这一进程将使得平衡发展难以达成;结构效应的长期与短期差异更突显了结构冲击在短期内的突出表现,长期稳定可能还未出现,经济分析应注重短期阐释而非仅有长期探讨。
依据相关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经济发展实践需要考察结构效应的空间关联和阶段特征,打破块块分割思维;动态发展的结构效应则进一步指向地方政府在实践中转变忽视长期增长的问题,要稳,也要求进;增长是众望所归,本质上决不能是人为压低应有的发展速度,效率的提升才是区域增长应关注的重点所在,经济结构作为对产出效率有显著作用的因素,调结构应成为具有空间关联的区域增长实现的关键切入点,重点要追求地区空间的协调和时间维度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