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中国家庭非金融财产差距研究(1989-2011年)——基于微观数据的回归分解
发布时间:2017-01-20 14:22:05

 

韦宏耀 钟涨宝(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评论》2017年第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财产水平持续稳定增长。与此同时,经济不平等问题也日益加深,这引起了学界和政府决策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往研究多从收入视角探讨经济不平等问题,而对财产分配问题关注较少。收入是流量,可以通过劳动、财产等获得;而财产是存量,除了通过收入节余进行积累,还可以通过继承遗产和接受馈赠等方式获得,二者的积累机制不同。其次,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近年来收入差距有所收敛,并一定程度上呈现缩小趋势;而财产不平等在2002年后开始超过收入不平等,并在进一步扩大中(李实等,2005)。非金融财产作为家庭财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居民家庭财产中所占比重远高于金融财产,因此其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体财产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研究当下中国社会的非金融财产积累和分配问题,将有助于从收入外的另一角度加深对经济不平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使用1989-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9期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家庭非金融财产水平、差距的变化,以及背后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呈现各因素对总不平等的具体贡献和相对重要程度。研究发现,1989-2011年间,中国家庭非金融财产水平尤其是住房财产高速增长,但非金融财产差距整体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U变化趋势。其中,城市家庭非金融财产差距呈现整体缩小趋势,农村却处于持续扩大状态之中,二者的组合形成了全国的U趋势。但2006年以后,城市和农村家庭非金融财产差距皆存在小幅上升趋势,这急需引起我们的注意。
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年龄和家庭规模是家庭非金融财产差距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但随着家庭人口数的减少,家庭规模对家庭非金融财产差距的百分比贡献率在逐渐下降。教育和收入也是解释家庭非金融财产差距的重要因素,二者的百分比贡献率随着时间推移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尤其在2006-2011年间,教育和收入合计的百分比贡献率已经超越年龄和家庭规模的贡献率,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年龄和家庭规模对非金融财产差距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中性的,二者造成的财产不平等并不代表真正的终生机会不平等,即随着代际更替和家庭的消解重组,这一不平等从公平角度是虚假的。教育和收入差距对非金融财产差距贡献的增加是多年市场化进程的结果,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但近年来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灰色收入的曝光等无疑对社会公正造成了冲击。从政策意义上来看,在发挥市场主导机制的前提下,亟需建立有效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以抑制财产不平等的过快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