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立足于供给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发布时间:2017-01-20 14:19:06

 

钟世川 毛艳华(中山大学)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算与分解研究——基于多要素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经济评论》2017年第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经30多年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缔造了全球经济增长史上的一个奇迹。但近年来,由于受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深层次矛盾凸显的双重影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即增速换档期与结构调整期,这意味亟需增强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当前唯有从供给侧改革出发,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在生产要素投入之外,通过技术进步、体制优化、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推动经济增长。从微
观层面讲,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改善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人的积极性,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宏观层面上讲,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比如适度减少公共消费性投资,尽快转向依赖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效率变化的轨道上来,亦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包括:
一、适度减少公共消费性投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公共消费性投资是政府干预经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公共消费性投资可以有效地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和经济平稳发展。中国有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导致中国技术选择与要素资源结构不相匹配。尤其是,近些年公共消费性投资加速导致技术进步日渐向公共消费性投资方向发展,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缓。从资源重新配置上看,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开放要素市场,打通要素流动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
二、提升整体技术进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包括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过去30多年,中国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摆脱了改革初期的技术瓶颈,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开放经济条件下,以吸收、模仿为主的技术进步模式使中国经济难以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如:改善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加强创新产品与技术产权保护,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避免产生与“GDP 崇拜”类似的“创新崇拜”,实事求是地引导适宜性技术创新。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之路,是提升技术进步整体水平的路径选择,也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
三、提高技术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是指由科技含量带来的成效,主要应用于科技产业管理,可以视为衡量创新技术产业化程度的指标。中国专利数逐年快速增长,并且目前专利授权量排世界第三,但是整体产业化水平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专利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中国专利存在结构性问题,外围专利多而发明专利少。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明专利,减少创新市场的失灵,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并且确保企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同时在产、学、研各主体之间形成便捷的知识扩散与共享渠道。
因此,在当前剩余劳动力日益衰竭和人口红利即将丧失背景下,中国应该通过要素优化配置、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考虑到公共消费性投资的负面效应,公共消费性投资总体上应该有所减少,同时要注意公共消费性投资减少过快而造成的经济波动。结合中国国情以及经济转型的特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源泉不仅需要继续挖掘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要开发新的全要素生产率。